□孙仁寿
今年阳春三月,我和老伴坐上开往遵义的列车,开启期待许久的遵义之旅。
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遵义二字有着特定的历史烙印和记忆,它不仅是黔北的一座咽喉重镇,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之城,一座永载史册的会议之都。
走出车站,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造型别致、独具匠心的黔贵建筑,尤其是那黏土青砖砌筑的清水墙面,仿佛就是儿时从课本中看到的那个熟悉的遵义会议会址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我和这座城市的亲切感和亲近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人们都说,公交车是城市流动的风景线。坐在公交车上,窗外的景色轻轻划过,眼前的一切街景仿佛化作铭刻在我脑海中的历史画面。那迎风盛开的杜鹃花,似一张张绽放的笑脸;那拔地而起的高楼,像一个个威武的红军将士;那穿梭不息的人流,如奔腾不息的赤水河。望着三月黔北大地的春景,我的眼神似乎不够用,仿佛要把遵义这座心仪久仰的城市看个透彻,看个明白。
遵义会议会址坐落在老街 。走进会址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同志于1964年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牌匾,六个黑漆金字高悬于会址主楼大门正中,虽历经岁月风霜洗礼,依然苍劲有力,金光夺目。
会议遗址原来是国民党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宅邸。整栋建筑物由主楼和跨院两大部分组成。主楼属砖木结构,由黏土青砖砌筑的清水墙面,中西合璧,高墙垂门,巍巍峨峨。 1935年红军攻占遵义时柏辉章仓皇出逃 ,这里成了红军司令部,著名的遵义会议便在这里召开。
会议室设在主楼二楼原房主的小客厅,楼下就是作战室。会议室是一间长方形的房间,面积约27平方米。屋内是普通的灰泥墙,红木色的地板和板栗色的门窗,天花板上吊挂着一盏带荷叶边的煤油灯,墙上挂有钟和两个壁柜,壁柜上有一面穿衣镜。屋子正中是长方桌,四周围有一圈藤心折叠靠背椅,有些破旧,桌子底下有一只老式的木炭火盆,是当时取暖用的。从这些家具和用品的摆设及其新旧程度反映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这里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件文物都为时代树立了一座可歌可泣的丰碑,它们共同见证了86年前那场重要的会议。
走出小广场,就是气势恢宏的遵义会议纪念馆。馆中陈列的是自南昌起义到长征结束这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的完整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展示。看着珍贵的照片和翔实的资料,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向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从会址所在的杨柳街向右拐,第一眼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牌楼,上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红军街”三个苍劲洒脱的大字。跨过牌楼,放眼望去,两旁是错落有致的仿古小楼,木栏青瓦,雕花门窗,古色古香,体现出黔北民居特有的建筑风格。街心一律青石板铺地,更显沧桑古朴,幽清整洁。沿街灯箱上的画面,均是红军长征途经地方的照片。无数串精致的红灯笼,从家家户户的屋檐垂挂下来,汇成了一条红色的河流。徜徉在“红军街”上,那一块块用青石板铺垫的街道,那一间间琳琅满目的商铺,透着古老遵义城的香火气。
几十年来在中国人民的心中,遵义二字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地名的含义。当时间的标尺越过遵义会议这个醒目的“原点”,回溯历史,我们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遵义不只是红色的。它地处西南腹地,人文底蕴深厚,是一座历史与现实交映、文化与生态互融、自然与人文相连的红绿辉映之城。这里除有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会址外,还有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香飘世界的遵义茶,驰名中外的茅台酒……这些都是遵义一直以来的标签。
望着眼前川流不息的游客,我不禁心生感慨。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在这里召开的遵义会议,不仅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成为我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为遵义这座古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转折之城”这一特有名片,不仅让遵义成为中国革命的红色热土,革命圣地,也让遵义这块黔北土地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