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故乡美食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1-05-14 10:15:39

□胡子

宿松这地方,三省交界,物产丰富,鱼肥虾美,饮食独树一帜。

条子

天又凉了,又是开始吃条子的季节。宿松家家户户都会备着条子,尤以程集条子最有名也最有味。条子必备猪肉,尤其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或猪排骨,油不怕大,一咬一口油往外直冒,急性子的都容易烫舌头,嚼嘴里肥油的汤汁混合条子的清香,越吃越得劲。条子其实属于豆腐类物品,长条形色黄,里面空表面一层油。具体如何做成的我不太清楚,类似老北京的豆腐泡,可比豆腐泡金黄,而且有嚼劲。

很多次想吃老家条子了,我都是勉为其难买点豆腐泡对付,但再如何炖都出不来那味,在吃上的将就是骗不了味觉的,这没法。条子炖肉家家都会,但要炖出味也难,可以说一样条子不同人做味道还是不一样的,而且条子这鬼东西怪就怪在如果没做好,吃在嘴里就跟豆腐渣似的,视同嚼蜡,难吃得很。所以看起来简单的食材,但真要做好还是得费一番功夫和心思。

条子提前温水发泡半小时左右,其间最好手捏捏,把里面吸收的水分挤出来再泡,直到条子颜色开始变弱形状已经软化,五花肉切好,大火煸炒熬出大油,加入葱蒜也可适当放点安庆特产胡玉美豆酱,香味出来加水放入条子慢火小炖,千万别大火催,容易老还硬,不好吃。

国庆回家在一农家乐吃条子,同学加牛就说那条子没炖出味,不好吃,还不如他做的,我信。条子不怕炖,千炖豆腐万炖鱼,我觉得对条子也合适。小时候,条子基本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得上。炭火锅里放点肉汤,讲究的再放点银鱼,泡好的条子盛在盘里放一边,边吃边喝,酒都能多喝几盅,那滋味你就品吧。

现在生活好了,条子已不再是稀罕物,平常日子里经常吃,但依然爱不释口,更是宿松人招待客人的佳肴,桌上没个条子炖肉就感觉少点啥,喝酒都不香,就这么怪!

人的味觉就是这么怪,小时候的味道走到哪都跑不了,好些旁人看来不值一提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最想的。我就经常想吃条子,从网上买的宿松特产最多的就是条子,但做了很多次都做不出家里的味,可能是水平问题,也可能是煤气没有柴火得劲,更可能是情不到。

对了,条子是好吃,但容易坏,一次别多买,浪费心疼!

粉蒸肉

北京现在也能吃到粉蒸肉了,好点的徽菜馆湘菜馆都有这道菜,一般是红薯或土豆垫底,味道和老家的没法比,起码做法就不大同。

记得小时候,老家办大事,必会上一大笼屉粉蒸肉,热气腾腾的笼屉放在桌子中间,周边再配以各种炒菜盘,粉蒸肉真有种众星捧月之感。

一场酒席十几桌,个个吃得油嘴红面,大快朵颐。吃不完的收齐包好,第二顿再吃。确实,那会能吃个粉蒸肉不得了,也不知道那会的东西怎么那么金贵,好像什么都缺什么都没得吃,就算逢年过节都感觉肉没吃够,更别说平常日子里,很多人家一个月甚至半年都不吃回肉,能吃上猪油的就是好人家。于是,粉蒸肉在餐桌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不可动摇的,大人小孩吃酒席就等这一口。

一口一块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粉香肉香,得劲得很。粉蒸肉的做法其实比较简单,粉要地道的蒸肉粉,好像就宿松本地的正宗,大多网上买的都不靠谱,五花肉切好厚薄大小适中再拌粉,适当加点酱油啥的,看个人口味而定。重点在粉蒸肉一定要用笼屉(如没有就用电饭锅的漏屉),底层铺上一层湿好的挂面,接着就是瘦肉,再是肥肉,开火后满屋奇香,比什么空气清香剂强多了,直流口水。

上高中那会,每次去家婆家,舅妈都会用心提前准备好粉蒸肉,那味道真不一般。我尝试做过多次,都做不出那样好吃。

粉蒸肉现在似乎是没以前那么好吃的,要不说,母亲都不会想到给我做。酒桌上也再难寻到,早就不是必备品了。

如今的乡人们,吃肉早已不是难事,天天吃肉都是司空见惯,肚子里不缺油水,很少再有人能那么大块吃肉了,不是舍不得吃是真吃不下。大家现在都讲究饮食健康,也知道更多荤素科学搭配,不像以前越是没得吃的时候越想吃。

现在日子是真好了,粉蒸肉在餐桌上的变化就是明证!

红芋粉圆子

一年不吃几回红芋粉圆子,就感觉日子少了奔头,没滋没味。这个季节正好是挖红芋的时候。红芋藤拿刀砍掉,用锄头一个一个地挖,不仅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不会挖的能把整根红芋挖断,白色的浓汁流得满地,粘得不行,就得趁快熬粥或煮饭吃了,要不坏得快。

新鲜的红芋都裹着一层土泥,十几个就能装一筐,贼重。扛回家,清水洗,再用刷子轻轻地刷,红红的皮点缀着不时漏出白白的肉,胖嘟嘟挺可爱,晾干,上机器磨,磨出红芋汁,浓得化不开,再过清水,漂去残渣红皮,余下的就是做红芋粉的上佳料。白色的红芋汁放大缸子里沉淀,时间是最好的手艺人,在她的加工下汁慢慢凝固再成块,接下来就得靠母亲们的手工了,用筛子一遍又一遍地筛,筛出最细的粉末,也筛出最精华的红芋粉。

红芋粉圆子我不会做,但很喜欢吃。炒红芋粉圆子、炖红芋粉圆子、火锅下红芋粉圆子都行,只要是红芋粉圆子,怎么做都差不了。

盆里放上红芋粉,慢慢地加温水调,用手使劲捏,玩命揉,应该和发面粉差不多,但红芋粉更稠更粘手,一顿红芋粉圆子好吃不好吃关键就在这调捏揉上,这要点真本事!我也就有点说的本事,还说不全乎。

红芋粉发酵好,放在案板上切成细长状,就成了马上可以吃的圆子。那边锅里肉汤已经就位,放入红芋粉圆子,汤汁立马被饱满吸收,还是得小火,但不宜煮太久,红芋粉圆子易吸水,容易粘锅,不好清理。

我每次回家必须要吃多红芋粉圆子,而且是那种端起一大碗既当饭又当菜的那种。红芋粉圆子这东西也怪,现做得现吃,而且还不能时间太久,要不就坨巴了,死硬死硬的,没什么吃头,所以吃红芋粉圆子不能怕烫嘴,小嘴一嗖,滑润爽口。

老说高端的食材往往不需要复杂的工艺,其实想要吃口好是最不容易,吃起来快到能吃到嘴里,中间要经历的艰辛又有多少人知道。

母亲每年都会种些红芋,国庆回家我试着去地里帮忙挖,就挖了几个,还残损得乱七八糟,结果不争气的手还起了个泡,丢人现眼。不怪母亲骂。

宿松人好像没有不爱红芋粉圆子的吧?

打瓜壳

我一直都认为打瓜壳是盘好菜,很多时候吃起来比肉鱼都香。

打瓜壳绝对属于宿松区域范围的特产,外地人一般难以理解什么是打瓜,我一般简单解释就是类似西瓜,很多人都会接着道西瓜皮吃过,我心想,其实完全两码事。

西瓜皮完全不能比打瓜壳,就像猫不能和老虎相提并论一样,虽说都是一个种类,但品性很大不同。

打瓜壳之妙,不是宿松人根本没法体会,这感觉就跟恋爱那样,男女之间来电了你非要彼此说对方哪好哪吸引你了,这完全是扯淡,爱如果用文字和语言能表述清楚,那这世上就没有那么多非理性的稀里糊涂了,那些痴女怨男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痛并快乐着了。

打瓜壳就是这样,你非要说它到底如何如何,任你再怎样口吐莲花,外人还是不会懂的,所以还是省点吐沫少些口舌。可以说,打瓜壳是分辨对方是不是宿松人的最好标尺,真正的宿松人一提打瓜壳,基本都是眼一眯嘴自然笑,然后不停点头嗯嗯道,打瓜壳煮鱼是真好吃啊。能有这表情还能说出这地道的打瓜壳菜,宿松人跑不了。

打瓜比西瓜小得多,具体学名等科学知识有兴趣的自己恶补,主要我也不懂,不能瞎说。

打瓜一般是夏天采摘,新鲜的打瓜瓤清热解暑,再配点白糖那水好喝得要死。腌制打瓜壳是个大工程,也是乡人们夏天的重头戏。

采摘回来成堆的打瓜,先刨开把瓤都挖干净,清水洗好,再切成条块,一层打瓜一层盐耐心放在腌菜缸里,盐必须是大粒颗状的,要不没法入味。

一般来说,新鲜的打瓜壳吃不了几天,打瓜不好储存,容易变烂,能留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就不得了。所以当季的打瓜下来,每家桌上都是打瓜壳,用新鲜鱼或咸鱼配都行,反正主角是打瓜壳。

真正吃得多的还是咸打瓜壳,要腌制半年以上的才好吃,还有一股怪怪的扑鼻味道,闻着都流口水,用水清洗几遍去盐味,和新鲜的胖头鱼一起炖都行,汤色浓白,打瓜壳的独特味道和鱼的鲜香完美结合,再放点辣椒酱,任你是谁都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