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序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深入开展英模学习教育,选树推荐一批事迹可信、形象可亲、品格可敬、精神可学的先进典型,从即日起,省司法厅联合本报策划推出“身边的党员故事”系列报道。系列报道将通过持续讲述安徽司法行政干警和法治工作者感人的事迹,全面展示党员干部时代风采,弘扬英模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进而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激发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奋斗热情和担当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恰似不停转的“陀螺”
▲季冲(中)主持召开行政复议听证会。
人物名片:季冲,男,1988年7月生,中共党员,现任郎溪县司法局行政复议与应诉股股长、涛城司法所所长。
所获荣誉:2020年8月,被安徽省司法厅评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防汛救灾成绩突出个人。
面对肆虐的狂风暴雨,他拉住摔倒老人的手;面对焦急的行政复议申请人,他秉持一颗公心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面对基层百姓的求助,他发挥所长释疑解惑……角色多重,任务多样,季冲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如一。
主动请缨不惧“洪魔”
2020年7月,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郎溪县防汛抗洪形势严峻,季冲主动请缨参与防汛抗洪。
▲季冲走进学校面向学生开讲法治课。
7月22日下午6时许,季冲正在埂段上的救灾棚短暂休息。一位老人途径此地,季冲上前问道:“老人家,马上就要下大暴雨了,您到棚子里躲一躲吧?”说罢,便请老人走进救灾棚。一番询问过后,得知老人住在几里路远的隔壁村子。
雨越来越大,风越刮越猛,任由季冲和同事怎么拉拽绳索,救灾棚都止不住摇晃。老人家起身来帮忙,不料救灾棚被风吹歪,把老人家给带倒在地。季冲当机立断,松开了抓紧绳子的双手,搬开压在老人身上的物品。救灾棚彻底倒了,好在老人毫发未伤……等接替值班的同事过来,季冲驾车将老人送回了家。
防汛抗洪期间,季冲也不忘自己的“老本行”,和防汛埂段的附近群众拉家常,向他们宣讲《民法典》以及有关行政复议的法律法规,针对郎川河畔的渔民,重点宣传禁止河湖捕捞的规定和渔民退捕转产的惠民政策,不拘形式见缝插针,把法律送到百姓身边。
巧手化解“民告官”案
2019年11月的一天,年近七旬的杨某神色焦急地来到季冲办公室,反映自家的鸭棚即将被镇政府强制拆除,打算申请行政复议。说完,便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褶皱的强制拆除决定书。
经了解,当地在开展生态环境整治行动,杨某的鸭棚被纳入整治范围。杨某并不是不配合政府整治,主要是其鸭棚周边的一段20多米长的水泥路没有纳入补偿范围。
为了探明实情,第二天,季冲和同事一起来到杨某的鸭棚,重点查看了那段水泥路。季冲认为,鸭棚拆除之后,那段水泥路是可以供其他群众通行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可以在双方约定后给予适当补偿。季冲的意见被采纳。后来,杨某和相关部门达成了一致,自行拆除了鸭棚,一场行政争议就此烟消云散。
2018年以来,季冲累计办理县政府行政复议案件52件。他注重充分与当事人沟通交流,能够找准案件争议焦点,促成行政争议有效解决。在2020年度全省行政复议案卷质量评查中,其所办案件得分位居全省县级政府案件得分排名第三名。
身兼多职“分身有术”
2021年1月,因工作能力突出,季冲被组织安排到郎溪县司法局涛城司法所担任所长一职,考虑工作需要,还兼顾原来的行政复议与应诉工作。季冲如“陀螺”一般转得比以往更快了。
同事们问他,一个人怎么干得了两个人的事情呢?季冲淡淡地说,白天的工作做不完,那就晚上加班做;平时加班还不行,那就利用周末继续加班。总之,工作任务要完成,这是前提。
奔波忙碌的季冲,很感谢家人的理解。他的爱人是一名初中老师,在学校里教书育人,在家里抚养他们的女儿。夫妻二人相互扶持,正是一番忙并快乐着。
倔强司法所长二三事
▲夏克宗开展人民调解员和普法骨干培训活动。
人物名片:夏克宗,男,197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马鞍山市当涂县司法局太白司法所所长。
所获荣誉:先后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试点工作表现突出个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
“群众工作无小事”是夏克宗时刻记在脑海里、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因为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比天大,这位司法所长出了名的“倔强”:腰病复发,疼得几乎无法直立,依然坚持在调解现场;为了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跑前跑后直到问题解决;传统普法方式效果有限,他不断尝试创新,定要创作出更易被群众接受的法治文艺作品……
忍痛止纷争
2018年3月,太白镇一名高中学生在校上课期间突发状况,倒地昏厥后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家属与学校因责任承担和经济补偿等事宜发生激烈争执。得知消息,夏克宗迅速组织调解。
然而,在调解过程中,一旁的同事却发现夏克宗“不对劲”:他的腰弯曲着,脸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难不成是他的老毛病又犯了?跟他的家人一打听,果然是的。家人和同事劝夏克宗去医院治疗,他摆摆手道:“比起当事人丧子之痛,我这点疼痛算什么?”夏克宗就忍着疼痛,先后组织了三次调解,用炽热之心做到“情”通,用公正之心做到“理”达。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识,使这起可能激化的冲突得到有效化解。
▲夏克宗(右)送法进企业,为企业经营者排忧解难。
大事小情,皆关民生。近年来,夏克宗结合村居大管家网格化管理,确定全镇16个村居网格的矛盾纠纷信息员,确保各类纠纷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采取措施。他每年深入各村居、企业调处各类纠纷70余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良好局面。
奔忙助复产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太白镇众多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挑战。“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成为这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夏克宗与同事们组成法律服务团,为企业复工复产送去贴心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期间,某机电公司负责人潘宝兰遇到了两件烦心事。年前,一名职工在厂里受伤,公司在工伤赔偿方面与职工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年后,受疫情影响,企业一时半会开不了工。走访时,夏克宗了解到该公司情况后,多次赴相关部门协调,为企业处理用工纠纷支了招,又为复工复产扫清了障碍。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这些中小微企业用工本就紧缺。而且,对于非常时期的劳动合同签订,我们也担心在权利义务方面有所遗漏。后来,向夏所长反映了我们的顾虑。没想到他十分上心,帮我们跑前跑后!”对于夏克宗的帮助,某环保设备公司负责人李海山由衷道谢。
民歌有新编
曲是熟悉的民歌调,词换成了朗朗上口的普法词。这样一来,曲有古韵,词有新意。2020年,夏克宗将普法宣传纳入到乡村文化大舞台文艺演出中,与当地文艺创作者共同填写了《普法宣传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们进行法治文化宣传,收到了热烈反响。
夏克宗注重法治宣传和群众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及道德知识宣讲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将法治文化浸润到广大群众心中,当地百姓“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明显增强。太白镇蝉联“全国文明镇”的背后,离不开夏克宗等基层司法行政人员的付出。
只求和谐千万家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奖牌对于姚锋而言是一种激励。
人物名片:姚锋,男,1975年9月生,中共党员,现任阜阳市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
所获荣誉:先后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安徽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
自2010年10月以来,姚锋和同事们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10万余人次,调解案件4450余件。其中,调解亡人交通事故878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1%,回访率与履行率均为100%。
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不单单是姚锋以专业和耐心化解交通事故纠纷的成果,也是对家乡百姓的深厚感情,更是他用一言一行践行着的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不辞辛苦解心结
2019年4月,当地发生一起亡人交通事故。一辆小轿车与一辆拖拉机相撞,致小轿车上乘客贾某死亡。小轿车驾驶人涉嫌酒驾,车辆为其租用,没有保险且机件具有隐患。
▲姚锋(中)在调解室和同事们研讨案情。
由于此案涉及多方主体,包括车辆实际所有人、租赁公司、车辆借用人、保险公司、受害人亲属、同饮酒人等,姚锋光是通知他们来调解,就花了一番功夫。首次调解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然而当事人之间分歧太大,闹得不欢而散。
面对这个棘手的案件,姚锋告诫自己:不要灰心,不要轻言放弃。调解过程中,他充分考虑到了各方当事人利益,一次又一次进行心理疏导,不急不躁;一次又一次在调解中普法,不偏不倚。终于,历时2月,一份让各方都能接受的调解方案出炉。
为民服务点心灯
交通事故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受害人及家属一时难以承受冲击,容易情绪激动甚至失控。每一起事故的调解,姚锋要面对的都不是简单的矛盾纠纷,还有事故中受害人的惊魂未定,以及各方利益的博弈。以真情感化当事人,化解他们心中的怨愤,巧妙避免矛盾激化,这是姚锋处理重大交通事故的技巧。
一位重病卧床的当事人提起姚锋时说:“他这么忙,还跑那么远到我家里来,听我的意见。回去时赶上下大雨,水都没喝我一口,又没带伞,都不知道回家淋病没有?我这心里真是过意不去。”
兢兢业业守初心
目前,大多数机动车都投有保险,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保险公司也是赔偿义务人。但如果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得不到车辆投保公司的大力支持,调解难度会骤然上升。
调委会刚成立时,许多保险公司并不认可调委会的工作。为此,姚锋多次奔波于阜阳市各财产保险公司,在他的积极协调下,阜阳各财产保险公司对交调委的工作都给予支持,后来,多家财产保险公司都指派人员常驻调委会。更值得一提的是,姚锋经过潜心学习研究,和同事们一道制定了《保险公司参与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解规则》,该规则对保险公司、调解员、当事人都提出了相关要求,大大提高了调解效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赢。
他用11年的爱岗敬业诠释了优秀人民调解员的形象,在调解工作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散发着自己的光与热,兢兢业业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彰显了一名普通党员在平凡岗位上为人民默默奉献的精神。
根植泥土自芬芳
▲2020年2月,叶圣国在疫情防控卡口执勤。
人物名片:叶圣国,男,中共党员,1979年1月生,现任无为市司法局严桥司法所所长。
所获荣誉:2020年3月,因疫情防控工作表现突出,受到省司法厅通报表扬。
“爸,你今天好点了没有?”完成一天的巡逻排查后,叶圣国来不及摘下口罩,赶忙拿出手机与父亲视频连线。看着身体羸弱的父亲躺在病床上,他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愧疚和心酸。
这一幕发生在去年2月。叶圣国的父亲因哮喘病发作住进医院,他将父亲办理好住院手续后,就匆匆告别父亲,冲向了疫情防控一线。
带着愧疚“逃”出病房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来势汹汹冲走了原本属于春节期间的喜庆热闹。疫情就是命令,接到任务安排,叶圣国二话不说,连夜驾车从巢湖老家回到司法所,承担起防疫宣传巡逻任务。
2020年2月5日晚8点,叶圣国接到家人电话,71岁的老父亲因哮喘病发作呼吸困难,已拨打120急救热线。放下电话,叶圣国心急如焚,他唯一的哥哥远在江苏,父亲身边没有儿女照拂,自己必须得赶回去,可疫情防控工作也是耽搁不得。左思右想后,他向镇里主要领导汇报请假,驾车赶到医院。经过3天的治疗,老父亲的病情稍有好转,得知叶圣国放不下肩上的责任,就催促儿子赶紧回去。
▲叶圣国到群众家中走访认真听取诉求。
临行前,他来到父亲床前,支支吾吾了半天。父亲看出了儿子内心的挣扎,“我没事,都老毛病了,现在是特殊时期,你赶紧回去吧。”在老父亲声声叮嘱下,他匆匆“逃”出病房,转身泪如雨下。
落泪未必不丈夫,只是未到动情时。在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刻,叶圣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坚守一线,展现了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的担当。
春风化雨“缝补”亲情
作为一名长期与群众打交道的司法所长,他以法律服务之手一针一线“缝补”破碎的亲情,有力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的“含金量”,助推矛盾纠纷化解走上“快车道”。
“叶所长,你给得我做主呀……”80多岁的马老太太拄着拐杖,步履蹒跚来到司法所求助,一言未了泪水滚落下来。原来,马老太太的两个儿子因为拆迁款分配问题不睦,互相推诿不赡养老母亲。
叶圣国找到老人的两个儿子及儿媳后,说法、讲理、谈情。经过3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后,兄弟俩摒弃前嫌,商议从拆迁款中专门拿出一部分作为老母亲的赡养费。割裂的亲情被重拾,马老太太握着叶圣国的手,又一次热泪盈眶,不过,这一次流下的是感激的泪水。
擦亮为民服务“招牌”
为了提升司法所服务效能,更好服务群众,从2016年开始,叶圣国全力承担起新所建设的重任。如今,严桥司法所已经焕然一新,总建筑面积拓展至283平方米,设置了服务大厅、社区矫正宣告室、人民调解室、安置帮教室、心理咨询室、会议室等,功能齐全,能够更好满足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需要。
“硬件”升级了,叶圣国琢磨着,“软件”也要提档,擦亮法律服务为民的金招牌。面对基层群众新期盼,叶圣国将继续扎根司法所,做一名根植泥土自芬芳的司法行政人,岁岁耕耘,日日辛勤,奏响一名基层司法所长矢志为民的动人乐章。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周莹莹整理图片由皖司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