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心系群众 事无大小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1-06-09 09:41:26

民有所盼,警有所为。铜陵市公安局义安分局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内容,聚焦群众危难愁盼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实现与群众交流沟通“零距离”,不断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满意度。

一村一警一实事

4月21日,该分局治安大队教导员程晓明到胥坝乡某村开展“一村一警”工作,发现一精神障碍患者陆某经常滋扰邻居,存在安全隐患。他反复与医院和家庭协调、沟通,使该患者成功入院治疗。3月中旬,该分局制定“一村一警一实事”活动方案,部署包村民警与派出所社区民警对接,深入村组开展走访工作,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治安问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民警们进一步深化警民联调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作用,加大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主动同村委会对接,重点排查化解农村地区多发邻里纠纷、婚姻家庭、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防止发生重大案事件。4月份截至日前,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百余起。

守护群众的“钱袋子”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已成为犯罪新常态。该分局主动作为,坚持打防结合,守护群众“钱袋子”,深入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印制反电诈骗宣传单12万份、粘贴电诈骗海报26000份,制作短视频十余部。并结合“开门评警、开门纳谏”活动,要求民警利用“一村一警”下沉辖区派出所为切实提高人民群众防骗意识和能力,营造全民反诈的浓厚氛围,从4月28日起,在学校、企业、社区、密集场所开展反电诈等活动宣传的基础上,依托社区勤务、“一村一警”工作、“百万警进千万家”等活动为载体,将“国家反诈中心”政务号二维码积极向辖区群众全面推广,引导其下载、注册、关注,将“国家反诈中心”APP软件宣传覆盖到每一位群众。今年以来,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37起,有效打击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同时,严厉打击其他各类违法犯罪行为,2月18日,义安区顺安镇某商店发生一起蒙面持刀抢劫案件。该分局立即启动重大刑事案件专办机制,组织以刑侦为主的精干警力全面开展案件侦查,经30多个小时的连续攻坚奋战,成功在芜湖市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4月13日,该分局刑侦大队联合经侦大队、五松派出所举行公开返赃仪式,共向受害群众返还赃款63万余元。

家门口的派出所

6月1日,义安区西联乡村民王原来到家门口的西联派出所办理摩托车驾照业务,仅用五分钟就办好业务,他说:“现在真方便,在家门口派出所就可以办理,过去要到位于顺安的车管所去办,来回好几十里路”。这是义安公安分局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建设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公安业务“就近办”。按照“城区5公里、农村10公里便民服务圈”、“实有人口占辖区总人口比重较高”、“辖区内有工厂、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等建设标准,在符合条件的西联派出所设置综合服务窗口,精心筛选治安、户政、车驾管、出入境管理业务中群众最关心、最常用的高频需求作为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的服务事项,将公安政务服务向群众“家门口”延伸,实现公安高频事项“一窗口对外、多业务集成、一站式办理”,做到“不找警种、不分区域、一次办成”,努力将辖区派出所打造成为群众身边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站”。截至目前,共办理320件,答复群众求助咨询210余人次。该分局持续开展减证便民工作,积极开展政务服务事项“减时限、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工作,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平均承诺时限降至2.02天,平均材料数降至1.05份,同步实现在安徽政务服务网、公安网上办理途径,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建立“警企联络员”制度,实现公安业务“主动办”。推出向重点企业派驻“警企联络员”服务模式,聚焦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主动提供企业全过程公安服务,主动深入企业走访座谈,征求企业员工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截至目前,已向30家重点企业派驻警企联络员,为企业办理服务事项117件,化解各类矛盾27起,帮助企业解决急难事项32项,已办结事项满意率达100%。

小小微信群服务千万家

义安区共有14个社区、97个行政村,为推动社区警务工作做实做细,该分局推行“互联网+社区微信警务”工作模式,建立 “平安微信群”,实行社区民警和村干部双管理员的模式,目标将每户中的一位居民加入群中,以实现社会治安治理和服务窗口前移,动态管理,为群众提供快捷的服务和高效宣传各项公安工作,及时解决群众愁难急盼的问题。目前,社区民警共建111个“平安微信群”,实行社区、行政村全覆盖,在群人数已达25627户。义安区顺安白扬坡一名村民在“平安微信群”内向顺安派出所副所长佘烜,“有陌生号码来电向其索要短信验证码,能否提供?”佘烜在微信群及时告知她 “接到陌生电话一旦提到个人隐私,一律挂断电话,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及时阻止了这起意图通过让群众提供短信验证码实施诈骗的行为。

通讯员 郑凯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江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