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仁寿
建党一百周年纪念日前夕,我和一批好友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洒满烈士鲜血的和县西梁山革命烈士陵园,凭吊和祭奠那些为人民共和国诞生而打响渡江战役第一枪英勇献身的烈士们。
提起“西梁山”也许人们知之甚少,然而提及唐代大诗人李白那首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诗句,可谓妇孺皆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诗中描写的“天门山”,就是今天长江流经芜湖市至马鞍山市境内的遥遥相对的两座山,即东梁山和西梁山。
西梁山位于马鞍山市长江西岸,与隔江相望的芜湖市东梁山合称为“天门山”,浩浩长江在这里劈山而过,留下断崖悬壁,高耸入云,水流从西向东,至此却折成南北向,形成了西梁山三面临江,只有西北角与陆地相连,崖下江水涛涛,崖上峭壁如削,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正因为这独特的景色和地势,所以,李白当年才留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千古佳句。
西梁山的闻名不仅仅是因为李白的诗句,而是因为七十二年前那场著名的“西梁山战役。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渡江战役总前委命令一支部队拔掉长江北岸的敌据点。我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30军九十师,在此与国民党海陆空三军激战三昼夜,牵制了敌人数万兵力,为解放军横渡长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渡江战役西梁山战斗中,我军将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1500名解放军战士血洒西梁山,打响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第一枪,在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当我们来到西梁山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题写的“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这座纪念馆分上下两层,其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馆内陈列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和图片。步入纪念馆内,呈现我们眼前的分别是鸦片战争及辛亥革命时期、大革命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五块展示区域。在解放战争展厅,其中一座西梁山战役的沙盘再度引起我们的关注,沙盘展现了西梁山的险要地势和当时战斗的情景,仿佛又将人们带到了68年前的烽火岁月。
步出纪念馆,沿着松柏滴翠、绿树掩映的山道,我们攀登上西梁山主峰“大陀山”。
主峰上立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碑高12米,碑体正面用花岗岩、白云石和褐色大理石雕刻镶嵌而成。纪念碑上方刻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七个大字,该字是1980年重新维修时由时任安徽省政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张恺帆亲笔手书。除此之外,纪念碑上其他部分的文字皆留有1952年字样,这表明这座纪念碑始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八十年代初维修时依然保持了建碑时的原样。
纪念碑四周都刻有文字。碑座正面刻有“西梁山烈士纪念碑序”,序文用浓缩的文字简述了西梁山烈士英勇业绩。碑座东面为当年芜湖区公署的题词“你们为了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在渡江战役中英勇牺牲,这种高贵的革命精神,将和扬子江的巨流一样万古长青”。碑座北面为时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孙仲德的题词:“为正义而战,其战必胜,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碑座西面为当时和县副县长钱玉清的题词:“丹心明宇宙,不辞艰难,以致牺牲。万众感劬劳,长歌永悼!赤血染疆场,无限悲哀,尽成敌忾,全军承壮志,虽死犹生”。
站在西梁山大陀山主峰,仰望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默读着那一段段令人敬仰的文字,联想到纪念馆内那一串串牺牲了的烈士名字,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追求革命理想,为了建立新中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长江之滨的西梁山上长眠的这一千多名英雄烈士,为了百万雄师过大江,为了解放全中国,倒在了新中国黎明之前。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天安门广场那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诚如纪念碑碑文上所写的,他们是“为正义而战,其战必胜,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为了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我们在纪念碑前挂起鲜红的党旗,举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四名刚刚批准的新党员激动的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庄严宣誓,“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看着四名刚刚宣誓完毕的新党员,使我又联想到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那位小战士。虽然他刚刚宣誓完毕,就在接下来的攻城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党龄虽然仅仅不到一天,但他用生命实现了对党的誓言。
今天在西梁山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宣誓的四名新党员,他们是我们爱心车队党支部成立以来发展的第一批党员,他们虽然没有像那位小战士那样投身销烟弥漫的战斗,献出自己年青生命。但他们在和平的年代里,用另一种形式续写着新的辉煌。他们虽然是普通的出租车驾驶员,但是他们却用二十年的坚守,坚持做好事,做善事,做公益之事,成为城市”流动的名片”。他们也曾经经历下岗、失业之阵痛,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入党的追求和信念。他们用“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的精神,用二十年的执著和坚守,实现了今天在西梁山烈士碑前的庄严宣誓。
拜祭完西梁山革命烈士, 我们缓缓走下山。看着山上那郁郁葱的树木,再回望那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仿佛觉得西梁山已不完全是李白笔下的被长江中断的“天门山”,而是一座巍峩的丰碑,屹立在长江岸边。七十多来,山下涛涛的江水年复一年穿流不息,它用奔腾的浪花向那些血染山河的革命英烈致敬。七十多年来,山上的翠竹松柏枝繁叶茂,它们用一片片绿荫为中华民族繁荣复兴而英勇献身的忠烈遮风挡雨,守灵护塚。
江水可以带走两岸的泥沙,但带不走两岸人民对英烈的追忆和缅怀。西梁山长眠的英烈忠魂,将永远铸立在两岸人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