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检察战线上的老战士,33年始终守护着公平正义的庄严承诺;他是尽情燃烧的蜡炬,用缕缕光亮明辨群众身边的是非善恶;他是年轻干警的良师益友,用秉公办案的工匠精神影响了身边许多人……53岁的王敏,生前系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他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了热爱的检察事业上。
时间回溯到6月19日,一个平常的周六上午,王敏在加班时突发疾病,经全力抢救,于6月28日不幸因公殉职,将生命永远定格在53岁。“爸爸活着的时候告诉我,如果哪天他走了,让我们把他的眼角膜无偿捐献出去。他说,检察官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够看清世间是非与善恶。”6月30日上午,各界干部群众自发赶到舒城殡仪馆,送王敏最后一程,王敏的女儿王舒展哭着说出父亲的遗愿时,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
“我会在检察战线上,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这是王敏入党志愿书中的铮铮誓言。1988年,王敏进入舒城县人民检察院,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33年来,他一直奔走在守护公平与正义的路上。
三十三载铸检魂
走进王敏办公室,一沓高高堆起的卷宗静静放在桌上,阅读后的折痕清晰可见,旁边是一个放大镜;桌角处摆放的报纸,有的被圈点,有的则被剪下来收集成册;书橱里,一摞摞法律书籍和十余年前的笔记摆放得整整齐齐。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陈盛源说:“王检星期五刚出席完庭审,星期六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到院里加班,处理舒城县纪委监委移送的一起案件。令人难过的是,上午10时许,他倒下了。”
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在舒城县公安局副局长魏龙眼中,王敏是一个嫉恶如仇、较真不教条的公诉人。从打黑除恶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王敏冲锋在前,勇挑重担。2011年,他主办六安市第一起有震动、有影响的涉黑案——何氏兄弟涉黑案。面对近半米高的证据材料,他成了夜归人,在1个月的期限内形成了9万余字的审查报告,精心准备了上百页的庭审预案,从宣读起诉书到庭审指控,连续开庭6天,最终使26名犯罪分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屡办大要案,凡是黑恶一个都不放过,不是黑恶一个都不能凑数。2011年至2019年,王敏主办或领办的何氏兄弟涉黑案共有124本卷宗,约19840页;张春流等涉黑案,卷宗达97本,约15520页;方林生等涉黑案,有103本卷宗,约16480页,工作量巨大,这三起黑社会性质组织案,犯罪事实100多起,犯罪嫌疑人61人,黑恶势力被依法惩处,大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检33年,王敏用坚守书写着责任与担当,共办理各类案件近2000件。除了大要案,许多群众身边的交通肇事案,王敏也一丝不苟,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本色,换来了群众的一声声感谢和一面面锦旗。
甘为人梯薪火传
“我还是不敢相信,王老师离开了我们。”舒城县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员额检察官陈婵娟,至今还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从2013年进入公诉科开始,她就一直跟在王敏后面学习,所以私下里习惯称“王老师”。让她久久不能释怀的是,6月19日当天,正在值班的她还和王敏探讨一宗正在审查的案件,没想到,这竟成了师徒两人最后一次谈话。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王敏对待年轻人,则更多的是“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陈婵娟回忆,2014年1月,还在试用期的她,协助当时还是公诉科科长的王敏办理一起邻里之间因宅基地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罪案件。郭某和邻居文某发生纠纷并上升为肢体冲突。后经法医鉴定,文某右上肢损伤、右桡骨开放性骨折,损伤程度为轻伤。在审阅案卷时,陈婵娟发现,该案件中,是否能排除文某右桡骨开放性骨折系自伤可能性,对整个案件的定性影响很大。她将自己的疑惑告诉了王敏。为了让审理结果更为客观公正,王敏带着陈婵娟专门跑了一趟县医院,当面请教骨科专家。有了专业人士的答复,陈婵娟心里有了数。
对王敏来说,这是他办理的一件最为普通的案件,却也是他一生严谨细致、秉公办案的缩影。他常常告诉年轻人:“对待任何一个案件都不能马虎,要知道,我们办的一个普通案件,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正是这样一丝不苟、以身作则的职业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了很多年轻人。多年来,他分管的刑事检察部门也多次被省、市检察机关评为先进集体,多次立功受奖;先后培养出多位全国检察机关扫黑除恶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公诉人等。
初心弥坚守清贫
作为一名检察官,检察蓝是群众心中正义的希望,为了这份希望,就要随时做好在亲人最需要时“缺席”的准备。王敏在日记中写道:“年轻的时候总是一往无前,总觉得什么事情都能兼顾,成家立业之后才发现很多事情,想要做到两全实在太难了。”
王敏家里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本来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但是他却时常在父母、妻子最需要的时候缺席。今年5月中旬,王敏的妻子因病需要动手术,远在宣城工作的女儿一时无法赶回。王敏又在准备一起重大案件的庭审,无法全程陪伴妻子,挂号、拍CT、办理住院手续等,只能全部由妻子一个人打理。2020年,其岳父需要在南京手术治疗,当时正处于扫黑除恶关键时期,王敏承办的涉恶案件即将开庭,他也是将所有事情都交给了妻子。
当身边人早用小轿车代替了自行车,王敏至今仍骑着那辆破旧的老式自行车上下班,无论风雨。家里的家具,也都是十几年前置办的。即使这样,遇到各种爱心募捐、救灾帮扶时,他总会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多年来,王敏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等诸多荣誉称号。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徐奥萍 通讯员 储著坤 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