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安徽网讯 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护航。7月6日,记者获悉,为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省司法厅决定自2021年7月至2023年5月在全省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
此次活动着眼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以保障乡村群众基本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好地满足乡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为实现上述目标,活动期间,全省司法行政部门将落实16项具体举措。
推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覆盖。加强乡镇(街道)、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标准化建设,扩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覆盖面,提高安徽法律服务网便捷性,引导支持法律服务机构通过提供巡回服务、远程服务、驻点服务、集中服务等方式,向偏远乡村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
保障困难群众获得优质法律援助。简化审查程序,对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无固定收入的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以及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的农民工,免除经济困难审查;对农村高龄、失能、失独、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妇女和重度残疾人,探索免予经济困难状况审查。优化便民举措,推行“优先办、重点办、协作办”工作方法,“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工作制度,“在线办、网上办、掌上办”便民措施,实现精准服务。
促进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实施村居法律顾问“五个一”活动,支持引导每位村居法律顾问办理一件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开办一场“乡村振兴法治课堂”、服务一次乡村换届选举、参与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举办一场涉农法律咨询;开展乡村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帮助企业防范化解风险;开展“100+100党支部结对”活动,在全省范围选取100家党建工作强、管理规范的律师事务所党支部,结对100个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党组织;开展“公证进乡村”,实现农村群众申办公证“就近办”;开展“司法鉴定机构进农村”,对涉农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导致的环境资源案件,提供优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服务,对涉及经济合同、产权归属、个人信贷、经济往来等纠纷,及时提供文书、痕迹等鉴定服务;推进乡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对常见多发的婚姻家庭、房屋宅基地、邻里等矛盾纠纷,坚持抓早抓小、依法及时就地予以化解。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深入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主题宣传活动,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创新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到2025年基本实现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个法治文化阵地。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胡光林 彭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