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网络诈骗迎来“暑期档”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1-07-14 11:15:27

法治安徽网讯 随着7月的到来,学校相继放假,学生们迎来了暑期生活。但是“敬业”的骗子们却不会放假,他们处心积虑、花样百出,将诈骗的魔爪伸向涉世未深的学生。针对该情况,近日,我省各地检察机关主动发挥职能,制发检察建议,为暑期防诈构筑坚实屏障。

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金融、网络犯罪”工作联系点,芜湖市检察院针对区域内电信网络诈骗和“两卡”犯罪猖獗的现状,不断延伸检察职能,拓展办案效果,积极参与社会治理。7月7日,该院结合办案实际,向区域内高校送达了一份特殊的法治“锦囊”——《检察建议书》。这也是我省市级检察院首次在电信网络诈骗和“两卡”犯罪领域制发检察建议。

据了解,该院检察官在审查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发现,高校学生朱某某受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利诱蛊惑,在出售自己的银行卡之后,又将本校学生王某发展成下线,面向多所高校学生收购银行卡,贩卖给上游诈骗犯罪分子使用。二人共计收购转卖他人银行卡120余张,均被立案追究。细心的检察官注意到,两年前,该校同样发生过一起某学生干部收集其他学生信息,提供给诈骗犯罪分子在市内各大手机店办理虚假手机贷款的案件,最终数十名学生均受到信用惩戒。

大学生们的遭遇,让检察官们十分揪心。他们翻阅卷宗,走访办案民警,深入了解案件背景情况,针对相关问题,制发检察建议书,建议学校加强法治宣传、深化警示教育、优化校园管理、促进同管共治。检察建议宣告送达后,该院也与学校达成了在开学季面向新生开展“反诈防骗”法治教育、共同推送“断卡行动”校园法治宣传片等检校共建计划。

还有不少诈骗分子将目标瞄准未成年在校学生,他们往往法律金融知识不足、认知能力差、社会阅历浅、防范意识不强。在滁州市某乡镇,就有一在校学生周某某落入诈骗圈套。据了解,诈骗分子通过QQ、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幸运大转盘抽奖,奖品折现续费、刷单、返利方式,在短短一个月内,先后骗取周某某1万余元。

该案背后,反映出学生在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的缺失,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欠缺。为维护未成年人人身财产安全,检察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向教育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教育部门完善预防校园诈骗工作机制,加强预防校园诈骗宣传教育,强化预防校园诈骗共建工作,使犯罪预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建立和谐无诈校园。

接到检察建议后,教育主管部门立即在全县教育系统下发系列反网络诈骗文件,要求各学校加强对学生及家长宣传教育,并建立教育领域安全问题强制报告制度。同时邀请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就网络诈骗宣讲相关法律知识、预防对策,采用身边人、身边事,向学生宣传网络诈骗惯用伎俩,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警示广大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守好自己的身份证件、两卡,避免陷入网络诈骗泥潭。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福祉,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政治重任。在太和县,目前已经建立起“太和县开办银行卡、注册网上交易账户在校学生登记表”等台账,同时,依托法治报告会、开展现场宣传教育等活动,反诈宣传的知识已经逐步深入到学生和家长的心中,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太和县检察院的一纸检察建议书。

据了解,太和县检察院在办理犯罪嫌疑人张某、韩某涉嫌诈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案件中,发现犯罪嫌疑人通过以300-500元不等的价格诱使多名在校学生开办银行卡、提供支付宝账户供其实施犯罪行为使用。为进一步遏制在校学生出售账户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助长行为,该院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向教育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太和县教育局接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迅速下发相关文件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提高了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筑起了反诈防诈的坚实屏障。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徐奥萍 通讯员 成璨 王洁 闫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