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文化滋养厚植乡村法治土壤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1-07-16 15:06:58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这篇由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记录下了1949年渡江战役中的历史性一幕,而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群心村正是百万雄师在铜陵江段的登陆点。

烽火硝烟不再,渡江精神永存。厚重的红色文化,犹如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滋养着岸边的群心村,也为该村依法治理工作提供了不竭动力。

精雕细琢红色资源

群心村地处江心洲,新中国成立前是个交通不便的偏僻乡村。几十年后,村里换了人间,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优雅别致,宽阔的沥青道路修到村民的家门口。来到群心村,穿过“法治大道”,可见渡江文化广场上一座耸立着的“渡江第一船”铜雕塑,转身行至一侧的法治文化广场,再到乡贤馆、喜庆堂……红色资源“串珠成链”,法治元素融入其间。

“渡江战役中解放军战士展现出的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赋予了群心村艰苦奋斗、勇于争先的独有气质。”群心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邢龙告诉记者,红色资源是群心村的宝贵财富。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进程中,群心村在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注重挖掘红色资源,讲好法治故事。

喜庆堂的设立就是生动的实践。一段时间里,村民们为了面子盲目攀比,宁可砸钱费神,也要在城里办婚宴。认识到此风不可长,村里于2017年重新订立了村规民约,将“要艰苦创业,不要奢侈浪费”等“八要八不要”写入其中,并启用了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喜庆堂,只要村民提出申请,就能免费使用这里的水电气灶、桌椅碗筷、屏幕音响等,大大节省了村民们的开支。

开展“孝道红黑榜”评选,也是村里的创新举措之一。孝顺父母的,上红榜;不赡养老人的,上黑榜。令人欣慰的是,自2017年评选至今,红榜上的名单越来越长,而黑榜始终保持零的记录。曾经,在外做生意的何某对患病老父不予赡养,其姐妹找村干部反映。村干部表示,要把何某列入黑榜范围。何某一听,态度立马转变过来。

传统民歌新鲜演绎

“你高兴来我高兴,法治建设助振兴;科学立法是前提,有章可循法可信;法治宣传好氛围,依法治理民心齐;人人拿起法武器,公平正义力无比……”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连日来一首朗朗上口的龙船调《法治建设助振兴》,在青阳县新河镇十里岗村传唱。

十里岗村一带自古便有玩龙船、唱船歌的习俗。龙船调在当地又称“牌调”,曲调婉转平和、柔美动听,唱腔固定、容易上口,歌词除传统的吉祥说词以外,更多的是即兴创作,贴近群众的生活。2019年10月,池州市成立了十里岗村“龙船调”文艺宣传队,目前已有65名文艺队员。

文艺宣传队成立以来,将民俗与法治建设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谱写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龙船调,内容涉及“七五”普法、扫黑除恶、扫黄打非等。旋律声声入耳,群众在消遣娱乐中学习法治文化、领略法治精神、感受法治魅力。

文化搭台,法治唱戏。“七五”普法期间,我省多地司法行政部门善于在民间艺术中巧妙加入法治元素,碰撞出“1+1>2”的火花。池州市司法局借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民歌,创作出一批优秀的罗城民歌普法作品,其中,《当好人民普法员》于2019年被司法部作为原创金曲在全国展播。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南楼村利用村文艺演出队和书法名家资源,自创“南楼村法治歌”,法治快板、法治春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和谐相伴守护一方

在秀美的皖南村落旌德县蔡家桥镇朱旺村,有一个流传已久的典故。村中有九口形状各异的水井卧于河中,每当雨季来临,河水湍流而过,泥沙俱下;而井水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就源自于此。其中蕴含的“两水”文化,有谦逊礼让、宽厚仁德、定分止争之意。

智慧的皖南人民古为今用,赋予了“各守其分、分清是非、互谅互让、和谐友善、共治共享”的现代表达,融入了乡村治理中,体现在该村的“百姓说事点”和“两水”调解室里。既听民意解民忧,也让游客在游览中潜移默化接受法律知识的熏陶。

五河县小溪镇赵庄村有6名“老娘舅”,村里的大小矛盾,只要他们出面,总能得到解决。近年来,村里引进了3000亩的紫薇观光园和600亩的美国红枫,建成集山水林观光、民歌表演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基地。游客多了,难免有些磕磕绊绊,“老娘舅”变得更忙碌了,三年间已化解民间纠纷120余起。

以和为贵、退一步想、一杯茶卸去心中块垒……我省地方文化中沉淀的关于“和谐”“包容”的思想,在传承弘扬“枫桥经验”的今天,正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光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