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一直以来,我酷爱阅读文史知识,家中藏书八成以上都是文史类书籍。常言“文史不分家”,文以载道,史知兴替,但中文毕业的我在文史中更偏爱文学。最近,举国上下掀起一股学习党史的热潮,我自然把阅读的精力转向了党史知识。
闲暇之余,除阅读好指定四本书目外,我先后阅读了《长征》《红军》《刘伯承》《贺龙》等经典书目,观看了《跨过鸭绿江》《三八线》《大决战》《彝海结盟》等红色影视,数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两岸,“三大战役”无数革命先烈英魂影云上,抗美援朝战场十多万英雄儿女忠骨埋他乡……自始至终令我感动不已的就是一个个战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抛头颅,洒热血,用一个个壮举谱写了一首首惊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厚厚书籍、行行铅字,有时合上书后,脑海中经常会闪现出一幕幕勇士们悲壮山河拼死激战的场景。是什么让他们前仆后继?是什么让他们面对严酷形势斗争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样的疑问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这样的疑问身边的人无法解答,只有从历史书籍中找寻。于是,饭后茶余、床前枕旁经常悄然多了一本本红色经典书籍。
阅读文学时,独坐一隅,身临静界,没有世事纷扰浮躁,精彩之处反复吟咏,犹如沉浸其中,涵泳从容,与仁人圣贤促膝相谈、悲欢与共。冷静之余略记一二,寄予情思。清晨赖床之余,再做诵读,前后异境,何等悠哉。可谓文学可以丰富情感、陶冶情操。而读史可以明理、增信、崇德,特别是从重要人物、重点事件中领略仁人志士跌宕起伏的坎坷人生,感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在无声无息中洗涤心灵的污垢,在潸然泪下中重塑奋进的精神。
儒家倡导“立德、立功、立言”。揽观当下那些道貌岸然,最终锒铛入狱的伪君子,他们缺少坚定的理想信念,甚至丢却了最基本的人性廉耻。在物欲横流、世态浮华的今天我们如何重塑国民之精神,当从娃娃抓起、从父母做起。文化的作用在于润物无声,文化的自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今朝最关键的是重读经典,重塑精神,努力铸造国人共同追求的精神信仰。
叹年光过尽,人生未立。有一些感觉,正因阅历的沉淀而离我远去,我之所以潜心阅读,只是想小心翼翼地在心灵深处树立一座高不可攀的精神支柱。年岁越长,心境难平,时下再应潜心畅游经典党史,助平复心绪,坦然看物,探究一门一科的奥秘,不再心猿意马、天马行空。
大江北去,硝烟散尽。在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湘江两岸,矗立了一座座有形的墓碑,但我们心中还有一座无形的丰碑,更加高大,更加巍峨。面对浩瀚的历史,我们不能仰首长叹,更应接力奔跑,完成革命先烈未了之夙愿。
为什么我们泪流满面,因为我们深爱我们的祖国。每次读完一段党史时,追寻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都能心潮澎湃,这是阅读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心灵感触。其实,党史书籍也是文学作品,一服提振精神、重塑心灵的良药灵药。
党史学习贯穿今年,但我们阅读红色经典的历程却永远在路上。当我写完这段文字时,已经打开《红色的起点》的扉页,闻着淡淡的墨香,又将是一个静读之夜。我只希望做好小我,汇聚成强大的大我,让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续传承、世代弘扬。
(徐霞客 作者单位:安徽省青山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