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英雄井冈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1-08-13 15:15:50

走进井冈山,我们第一站便来到了三湾村。村头的枫树坪上,两棵枫树和一棵香樟郁郁葱葱,挺拔雄伟。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很快遭受重大挫折,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召集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决定放弃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江西萍乡退去,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去寻找落脚点,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是毛泽东“上山”思想实践的开始。

9月29日,来到了永新与茶陵、莲花、宁冈交界处的小山村——三湾。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设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军队民主制度”,初步解决了如何建设一支无产阶级的人民军队的问题。为建设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新型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一支革命的队伍从这里脱胎换骨,走向胜利。

那个秋天,枫树坪上的这两棵枫树,一定是举着满身的红叶,艳丽地挺拔在这青山绿水之间,犹如那红红的战旗,猎猎飘扬,威武不屈。90多年过去了,经受过洗礼的枫树,历经百年的风霜雨雪,依然从容镇定,俯视众生,每片树叶都那么葱绿,每一根枝条都那么劲直。

我站在树前,让同学拍了一张照片,树静影深,苍翠欲滴。于是,我与这树便有了一种关联,心中仿佛也有万千红叶迎风猎猎。

没有到茅坪八角楼之前,我一直以为八角楼是一座有八只角的建筑。

这天,我们来到茅坪村,在谢氏慎公祠院的西北角,看见一栋赭黄色土砖结构的二层小楼房。带队的老师告诉我们,因其屋内有一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习惯称其八角楼。

走进楼房,沿着窄小的木梯上到二层,就是毛主席当年生活和工作的房间,外屋摆放一张方桌,墙上悬挂着毛主席与贺子珍同志当年的照片。室内陈列的家具、物品,十分简陋,一桌,一椅,一板床,两顶斗笠。据说都是毛主席和贺子珍同志当年在这里居住时用过的原物。

在这里,毛泽东不仅领导和指挥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还通过深入调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的研究,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排除左、右倾思想的干扰,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八角楼的灯光,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

伫立在已显斑驳的书桌前,望着那仅放了一根灯芯的清油灯,时光仿佛回到了那艰苦的岁月,我的眼前闪烁着一团圣火,耳旁回响着一个雄浑的声音: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信念有多坚定,路就能走多远。

这个雄浑的声音夹着浓浓的湖南口音,在那战斗的岁月如星星之火,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播撒在苍茫大地。

在井冈山的最后一天,我们登上了黄洋界哨卡。

山上已是人头攒动,众人围绕着重建的哨卡,仿制的大炮,和几近湮没的战壕倾听着那战斗的故事,感受那战火纷飞的激情岁月。

我却独自拐上了红军的那条“挑粮小道”。幽静的山谷,游人渐稀,数声鸟语,满目葱翠。斑驳的石板,坑坑洼洼的土路,陡峭的山道,可以想象过去这条道路有多么难走。

井冈山会师后,原先根据地1000多名红军增至上万名,革命力量壮大了,可粮食供给却十分困难,吃饭成了难题。于是红军和边界群众在井冈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当时已有42岁的朱德和35岁的毛泽东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依然亲自参与挑粮,在他们的带领下红军每天往返100余里,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给养问题,支撑了割据井冈山工农武装的革命斗争。

回溯红军在井冈山的艰难岁月挑粮小路,无言极具象征意义。它不仅与红色政权的存在休戚相关,还历练出无数的铁肩膀、铁脚板,担起了中国革命的重担。打铁的人必须是铁打的人。

今天,这条小道上,行走着五湖四海的学习者、朝圣者和游人。他们穿上红军服,挎上粮食袋,从山脚走到山顶,体验当年红军挑粮时的艰辛。在行走中,付出汗水,收获启迪。确实,挑粮小道上的挥汗如雨,胜过书本上的千言万语。

回来的路上,依然是井冈山漫无边际的绿海沿路弥漫。心底却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红彤彤的,透亮,透亮。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历时两年四个月,一段可歌可泣开天辟地的峥嵘岁月在这里演绎。有48000多名革命战士,献出了火热的青春。

听学院的老师介绍,春天到来时,漫山的杜鹃会竞相开放。那时,人间四月芳菲尽,井冈山却正是杜鹃的花期。朱霞焰焰山枝动,绿野声声杜宇来。各色杜鹃或沿着山脊两侧妩媚怒放,或铺在山坡状如云锦。远远望去,千山飞红,万花叠彩,霞披浪漫,锦屏俏丽,宛如仙境。

特别是一种乔木状的高山杜鹃,绽放在巍巍的山顶,一簇簇似展展红旗,焰燃如血。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我想,这种开得滴血的杜鹃,一定是在90多年前开始绽放的,不前不后;也一定是48000棵,不多不少!

因为,这是一座英雄的山。

(时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