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厚植法治沃土 护航安徽创新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1-08-20 11:14:26

八月的江淮大地,烈日炎炎。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考察,在合肥参观安徽创新馆时,对安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积极进展表示肯定。总书记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如今,循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创新基因伴随着长期积攒的创新动力与热情喷薄而出,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厚植的法治沃土也成为安徽创新的坚实后盾,推动科技创新聚沙成塔、化蛹成蝶,积蓄出发展的蓬勃动能。

前移保障关口让关键核心护得住

商业秘密是企业最核心和最具竞争力的无形财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存亡。合肥高新区企业众多,内部人员利用职务犯罪和侵犯企业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犯罪偶发,对于不少新兴高科技企业来说,其危害如同釜底抽薪。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某上市公司董事长曾发出“员工犯罪的话,损失最大的还是我们,因为人才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根基”的感叹。

一款神奇的墨水,在温度变热后便可擦除笔迹,让你轻松告别错字,如此贴心的产品设计,一经上市广受好评。可好景不长,这家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企业陆续收到客户关于产品存在瑕疵的反馈,这一查,竟是被自家员工撬了墙脚。

随后,经过侦查,合肥市公安局以3名被告人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向合肥市高新区检察院移送起诉。检察机关多方听取意见,积极引导取证,夯实证据基础,完善证据体系。同时严格保护好案件中商业秘密核心点——墨水的比例和配方,防止被侵害单位遭受二次损害。该案是我省判决认定被告人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第一起刑事案件,其成功办理既为商业秘密权利人维护了合法权利,守护了创新成果,又极大地震慑了侵权行为人。

案件办理过程中,承办检察官发现该行业内涉及的商业秘密较多,但保护意识和保障工作却“差强人意”,同类企业商业秘密被盗流失的情况屡有发生,于是主动延伸司法保护的触角,深入企业提供专业指导,为墨水行业营造商业秘密保障氛围。

如今,像这样将保障“关口”前移,打好预防针、构筑安全网的行为已成为司法行政系统的共识。为了营造舒心安心“营商”环境,合肥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将工作重心从“事后打击”转向“事前预防”和“源头治理”,与公安教育研究院开展联合共建,制定《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规范与指引》,规范了案件办理,并进一步完善“一企一警”机制,打造“群防群治”工程,对企业开展警示宣传教育以及安防措施指导。

“我们公司生产总监利用内部生产线私自加工产品,要不是民警前来走访宣讲,我们都没意识到这已经涉嫌职务侵占犯罪了。”对高新区某上市公司来说,这种前移预防的作用尤为凸显。据了解,在民警的帮助下,目前,该公司已经挽回部分损失,并重新加强管理,整顿内部纪律,推动自身朝着良性发展道路前行。

惩罚性赔偿制度剑指明知故犯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成效也逐渐凸显,但因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和因果复杂性,案发后的赔偿力度比较低,侵权方违法成本低,被侵权方维权成本高,这笔“维权账”吓倒了不少创新型企业,“贴钱维权”一直是“心头难”。

为了给创新企业打上“强心针”,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出,我国将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今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明确要正确实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依法惩处严重侵害知识产权行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我省,2020年,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审理的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与芜湖麒麟茶叶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就让惩罚性赔偿的法律规定落地生根,更成为悬在侵权人头顶的利剑。

西湖龙井作为我国传统名茶,其特定的品质主要由其茶叶产区的自然因素、采摘条件、制作工艺和历史传承等所决定。2011年,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申请注册了“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核定使用商品为第30类茶叶。次年,“西湖龙井”被认定为驰名商标。但一家名为芜湖麒麟茶叶的公司却打起歪主意 ,当起“李鬼”,售卖假“西湖龙井”,后被该注册商标权人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诉至法院。

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该公司曾在2015年侵犯过“安吉白茶”中英文及图形注册商标专用权,如今“故技重施”,主观上存在故意,且其在网店上不断增添新产品,扩大宣传,属情节严重,故依法使用适用惩罚性赔偿,加大赔偿力度,判决其赔偿原告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经济损失43000元。

法院一纸判决,通过超损失的惩罚性赔偿,提高了对受害人损失的弥补程度,加重不法行为人的赔偿负担,既惩罚过去的行为并作为警示,同时又遏制类似的行为再次发生。为更大限度兑现胜诉权益,法院还积极推动异地法院全面加强执行协助,促进知识产权案件高效执行。针对部分案件被执行对象人数众多、对抗执行情况,探索类案集中执行机制,在被执行人较为集中的市场开展集中执行行动,促进类案主动履行,推动诉源治理。

全链条保护让法治沃土育创新花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历经多年发展,我省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818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4家,同比增长30.5%,较“十二五”末增长260%。如今,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量子通信等方面,我省创新竞争优势明显,奇瑞、应流集团、科大讯飞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持续积累创新成果,将知识产权变为能够开发利用、不断创造新价值的“资本”和“富矿”。

为了护住支撑企业发展的技术“命门”,我省司法行政系统一直在握指成拳,形成打击合力。

首先登场的是一组数据。2020年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查处知识产权案件4213件,案值3122.67万元,罚没款2763.19万元;全省版权系统开展执法检查40719次,出动执法人员11.3万人次,立案查处侵权盗版案件84起;合肥海关查获涉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3288批,查扣涉案商品4467件,价值20.09万元;全省公安机关共侦办侵权假冒犯罪案件611件,破案423件,抓获嫌疑人672名,缴获侵权假冒伪劣商品430万件,涉案货值2.1亿元;全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捕诉一体”优势,共批捕侵权假冒犯罪132件 229人,起诉292件639人;全省法院系统全力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三合一”审判机制,共受理侵权假冒犯罪案件367件,结案293件,判决570人。

握起打击重拳的同时,我省还注重长三角城市群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8月5日,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服务的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功获批。这也是我省建设的第一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将与上海浦东、南京等地的保护中心共同构建起覆盖长三角的知识产权保护“一张网”。该中心将解决知识产权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面向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建立集知识产权(专利)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于一体,行政执法、维权援助、仲裁调解、司法衔接相联动的国家级知识产权功能性平台。

长三角科技创新优势明显,安徽的区域创新能力又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作为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为了更好地以法治力量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安徽充分发挥地方立法职能,积极加强区域立法协作,打破区域壁垒,提高政策协同,就创新型省份建设开展专项立法。今年7月,聚焦安徽发展提供新动能,助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不仅为安徽创新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也为各地创新发展提供法治经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如今,在法治的护航下,我省的创新动能不断积聚,创新发展指数不断攀升,创新实力持续喷薄,一个更高水平的创新安徽正呼之欲出。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徐奥萍 李斐 周莹莹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