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给去世的工农红军老革命写生平的过程就是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我感受到了老红军坚定的革命意志,又一次回想起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谋求民族独立的战争中的沸腾岁月,建设新中国的昂扬斗志。
我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之一的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校长办公室工作了十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给工农革命时期参加工作的老革命郑福林写生平,那是1997年元月份的事。
郑老离休后,谢绝去干休所休养,一直在农校安度晚年。对于郑老,我也是在最后的几年才慢慢熟悉的。那时候郑老已经是80多岁高龄了,行走已经不太利索,天气晴好的时候就在家属院门前的藤椅上晒太阳打盹。和他打招呼他只是含糊应着,思路连续性有些差了。我在办公室工作,有些情况是了解的,知道他是陕西旬邑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参加革命工作的老革命,心里很是崇敬。
在翻阅他档案时知道,郑老1906年出生于贫苦家庭,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延安干部学习班学习。先后担任过赤水县(现淳化县)区长、区委书记,建国后担任陇县第一任县长,陕西省农业厅种子处处长,泾惠农场场长,1965年任仪祉农校的负责人,1972年离休。1997年去世后,为老革命追悼会写生平就落在在校办从事文字工作的我身上。
郑老在世时,咸阳各县陆续在编写县志,他是淳化、旬邑党支部创始人,也是彬县龙高支部的第一任书记,各县区都派人来请教郑老,询问当年的革命事迹,并派车带郑老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希望郑老能回忆起更多有价值的革命史料。听他的家人说,郑老讲他初期参加革命时形势的恶劣,斗争的残酷,在那个时候参加革命,都是政治意志很坚定的英雄。
当时的材料都是手写,定稿后才打印。我写完后拿给郑老家人征求意见,看是否合适,是否有遗漏。家人提出,郑老当年曾说过,他是1932年参加革命工作的,我写的不符。我对这个情况的了解,只是从个人档案中获得的,如果要进行核实就得查询更多的档案资料,怕耽搁时间,影响追悼会如期举行,就和他的家人商议,1932年和1935年都是工农革命时期,对于个人的经历认定不受影响。他的家人也就默认了。现在想来,我真是太不严谨了,三年的革命生涯,对一个老红军太重要了。
有些东西是档案材料没有的。据他的家人讲,郑老当年还参加过干部培训的一些工作,也曾经在几次战役中做出过成绩。郑老在晚年的时候断断续续叙述过,只是那时郑老思路不太清晰,往往前言不搭后语,事件错误太多。也曾经起写回忆录的念头,憾终未如愿。
问君今生何许?人民大众。给郑老写生平的过程里,我的心受到了强烈震撼,又一次感受到了革命英雄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精神和气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仪祉农校有6名离休干部,郑老参加革命最早,事迹也最感人。六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学院后,离休干部人数就更多一些了。这些人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红色的见证,党史教育的教材,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过了辉煌的历程。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开展党史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认真学习党史、接受红色教育更应该是每一个党员淬炼党性、提升修养的自发要求。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委中心学习组举办了党史学习班,各部门也精心组织了党史学习,交流了学习经验,让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灵都得到了一次洗礼,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党史教育并不遥远,红色就在我们身边。我想起了那一次为老革命写生平的经历,就去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看到了我当年写下的老革命生平,当年的情景浮现,我回想起为老革命写生平有关的点点滴滴,心里很是激动。他为红色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战功,他在国家建设时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出了贡献,他在晚年,还坚持过党的组织生活,参加学校活动,关心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我们党史教育学习的榜样,我知道,我又上了一次深刻而独特的红色教育课。
(潘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