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少东的《万物的动静》犹如翻阅着他的日记本。吴少东倾听万物之声,他将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熔铸在这本诗集中。正如他本人在诗集的后续中所提到的:“写心,写自己,写生存的状态与环境,写热爱与悲悯。我想与这世界心灵相交。”
本诗集共分三辑,分别为“烈日”、“孤篇”与“三叠”。在第一辑中,我们能看到吴少东对自然、人事与时代的思考和他的人生态度。吴少东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发现日常小事的价值,拥有在细微琐事里悟人生道理的本领。这一辑中的作品往往蕴含着哲学意味。如他在《悬空者》中的思考:“我思之者大,大过海洋与陆地/我思之者小,小于立锥之地/我之思,依然是矛与盾的形态。”他思考“偶然性”与“附着物”,思考春夏秋冬,思考清晨与黄昏,这些都反映了吴少东在步入中年后对生活的反思。又如《服药记》中提到的:“其实我依旧在寻求/一剂白色的药/用一种白填充另一种空白。”在《拔牙记》中他说:“开始老去的肉身并没有让我气馁。”
在第二辑中,诗人着重表达亲情、友情、爱情之感——对父亲母亲的怀念,对儿时的欢乐与梦想的回忆和对爱情的感悟。其中《描碑》一诗让我读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红与黑,是天堂/幕帷的两面”,碑文由红描黑,意味着母亲已经离世,吴少东将之视为与母亲告别的仪式,他回忆母亲的一生,回忆母亲的善良、淳朴、节俭与伟大,感慨道:“母亲姓刘/我一直将左边的文弱,当成/她的全部,而忽视她的右边——/坚韧与刚强。”在这首诗里,我看到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愧意,如作者在结尾说道:“春风正擦拭着墓碑的上空/我看到白云托起湖水/她与父亲的笑脸与昭示/这慈祥的天象/宽慰了我。”
在第三辑中,诗人记录了游历山水、名胜的感悟。吴少东多以“三叠”的方式创作这一辑诗歌,将名山大川与人文历史相融合,使他笔下所呈现出的草原、星斗、公路与山林都别有一番风味。
吴少东的诗歌着眼于社会,取材于生活。他把眼光投入到日常生活里去,可谓“目击成诗”。对于他来说,诗歌就是一个调色盘,而生活就是一幅幅画作。他将生命里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变成了诗歌。他坐在湖畔,看着“湖水在动荡/破碎的镜子隐去”(《湖畔》),思考“秋天的灵魂”和“没有触及你的火焰”;他置身空港,感受“匆匆地降落和/起飞,像夏鸟一样/眩晕、翱翔”(《空港》),体会着“短暂的航程”。《二十楼的阳台》是吴少东一首关注度很高的诗歌,在这首诗里他写道:“在二十楼的阳台上,我目睹了/二十一世纪废墟的高度/楼宇的灯盏如飞雪。”经由这些文字,人们仿佛看到了吴少东于夜色之中,独处在阳台,凝视着窗外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缓缓点燃一根香烟,将自己笼罩在白色烟雾中的场景,他在“阳台”上思考“世界与一些断裂的句子”,将自己比作“退水后的青石”,“止于河床。流水去了,不盼望/也不恐怕。不拘于栖身的淤泥与/缠绕的水草,依旧守清白之身/寂居于河床上,将风声当水声。”在社会湍急的河流里,吴少东就像是一座灯塔,岿然不动,静观世事变迁。
吴少东的诗歌虽表达着深奥的思想,语言却并不抽象。他的诗歌饱满、大气、生动,以平实的文笔诉说着深沉的情衷。像他在《停车场尽头的一棵栾树》中写到的诗句:“人进中年,我依然偏爱局限的美/那些宽阔,我已经走过来了/我视整张宣纸无一物,只偏爱/旁逸的枯枝与一条白眼朝天的鱼。”他的思考中体现着中年人的沉稳,而诗歌里却具有少年的感性与青春的活力。
吴少东的诗经历过岁月的沉淀和风霜的打磨,像一坛老酒,浓烈而香醇。读吴少东的诗亦如品一坛老酒,不敢贪杯,慢慢品尝,余音袅袅,回音绕梁……
(于楚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