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考,发生在两个考生身上的事,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第一天上午,第一科语文考试开考前,某名校的“甲考生”在进考场的校门口摔了一跤。执勤交警见状,立刻把近200斤的“甲考生”背进了考场。经过人脸识别、各种检查,进了考场。上午考试结束后,救护车直接将“甲考生”送进了医院。检查结果为粉碎性骨折。在距下午考试间隔的两个多小时里,“甲考生”经历了看医生、拍片子、打石膏等一系列的紧张治疗,终于在下午数学开考前被家人准时送进了考场。听说“甲考生”是某名校的一名优等生,平时学习成绩都在前几名。
第二天上午,第三科英语考试开考前,考场刚一放行,一个来自青少年体校的“乙考生”,用连翻两个跟头,直接翻进了考场的人脸识别系统前。全场一片掌声,瞬间吸粉一片。
作为老师,发生在甲乙两个考生身上的事对我的冲击也是挺大的。由此,也引发了我对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问题的思考。在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学校老师对待学生往往以分数论英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无疑是老师眼中的宠儿,是学校、班级重点关注的对象,而忽略这些学生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其他方面的发展。老师、家长一味地期待孩子考一所好的高中或名牌大学,觉得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说得过去就行。
可是,真的只要说得过去就行吗?
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却并没有唤醒我们当代教育的老师和家长们。有些学生明明表现出很强的艺术特长,但家长却熟视无睹,偏逼孩子去学奥数;也有些学生明明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但家长非得没收孩子所有的电子产品,给孩子买了一堆又一堆的补习资料;还有些孩子明明文科特别突出,但在选文理科的时候,家长非得干涉,说理科的路子比较宽,学校比较多。更可悲的是家长对学生的这些不切实际的安排,又恰恰契合了那些唯学习成绩而论的老师们的心理。
我不知道这些学生是否能看得进去这些资料,能补得进去这些文化课。我也能想象一个文科的优等生,进了理科班是何等的痛苦。作为老师,我知道这些学生在学校总是会钻空子去干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我们说,孔子的“因材施教”并不是发展兴趣爱好而不管文化课。其实老师和家长们只要在学生们学习之余尊重他们的爱好,并且给予相应的支持,学生们是完全能够接受的,怕就怕有些老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的日常爱好都视为是干影响学习的闲事,这样,很容易把学生逼向与学习对立面的极端。
(王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