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矛盾在萌芽时化解 纠纷在基层中解决
来源:安徽法制报社 阅读量:10000 2021-10-11 11:02:12

《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自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已一年有余。我省各地贯彻执行该《条例》的情况如何?在11月13日闭幕的省十三届人大第22次常委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明波向与会的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报告了该《条例》的执行检查情况。报告显示:《条例》实施以来,我省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上,取得了成绩,但依然存有不足,亟待提高认识,加以解决。

报告显示:我省各级有关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贯彻落实该《条例》精神和省人大常委会3月份制定的《关于依法做好多元化解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矛盾纠纷工作的意见》,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各类纠纷化解率总体保持在98%以上,大多数纠纷在基层一线得以化解。

成绩:一年化解各类纠纷矛盾36万余件

据统计,我省目前共设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2.1万个,依托基层调委会,设立个人调解工作室1043个;建立各类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123个,其中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解组织实现了市县两级全覆盖。

我省各相关司法部门还不断凝聚多元化解纠纷工作合力,全面施行“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省高院与14个省直单位、55家综治成员单位签署了“诉调对接”工作意见,基本实现省级层面“诉调对接”全覆盖;公安机关建立“警民联调”组织1231个,省委政法委、省司法厅和省信访局,联手全面部署推进“访调对接”工作,3个月试点期间成功调解信访纠纷3082件。矛盾纠纷多途径化解机制得以充分凸显,一些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物业矛盾、消费争议及旅游和医疗纠纷等等,做到了早发现、早调处和早化解。今年1-9月份,全省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6.6万件。

全省各地还普遍建立了“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参与的调解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有法学等专业知识背景人员组成调解专家库。

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全面推广“温暖控申”创建,建成集控申借贷、案件受理和法律咨询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全省各级法院依托诉讼服务中心体系,建立了类型多样的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

不足:多元化解协同合力尚未形成

这些纠纷化解平台、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队伍的建立,加大了纠纷排查、化解攻坚力度,为当事人提供了多样、便捷、高效的化解纠纷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对多元化解纠纷的诉求。然而执法检查显示,在《条例》的实施贯彻中,一些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

少数单位和部分人员对多元化解工作认识有待提高,缺乏主动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少群众对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法律性和权威性心存疑虑,部分群众存有“信访不信法”“不上访就没人管”心理,主动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少数纠纷化解主体存在履职不到位,缺位、纠纷化解不及时、无力、“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等现象;一些地方对培育纠纷化解组织、不重视,调解组织发展不均衡,不充分。

多元化解纠纷的联动衔接上存有短板,各化解主体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完善,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依然是主要方式,信息交流不畅、工作衔接不顺、资源共享不够;一些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及涉及人数众多、社会影响较大的纠纷化解,尚未形成协同高效的工作合力。

报告还显示:目前我省多元化解纠纷保障措施不够有力,基层经费短缺问题较为突出,调解员报酬偏低、专业性不强、调解员队伍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这些制约和影响了我省多元化解纠纷工作发展。

建议:要坚持“纠纷化解一盘棋”理念

省人大常委会表示:多元化解纠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各地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层面,提高政治站位。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回应群众诉求的现实需要着手,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考量,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综合施策。

省人大常委会建议: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多措并举,强化宣传引领,营造法治氛围,深入推进《条例》的贯彻实施,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要增强忧患意识,相互协调,坚持“纠纷化解一盘棋”理念,深化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警民联调等衔接机制建设,对人数众多、社会影响较大的纠纷,实行统一指挥、综合协调、部门联动、快速处置,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发挥公证机构、司法机关在调解协议效力确认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调解协议的强制性效力,增强纠纷化解实效,做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更好地服务中心大局,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贡献和努力。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