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省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护航十大新兴产业,保障高质量发展”等8个第二批“检察为民办实事”项目。据悉,目前,这8个项目都是从省委及最高检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和检察机关刑事检察、民事检察、未成人检察、控告申诉等检察职能出发而确立的,目前正有条不紊地向纵深推进。
办实事不是搞花架子,也不是堆盆景。省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一级巡视员周勇介绍,今年6月份,省检察院已经推出了首批7个检察为民办实事项目,均取得显著成效。此次,是在巩固深化首批既定项目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新一批8个“检察为民办实事”项目,聚焦群众需求,将心比心,以“求极致”的态度努力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批8个项目包括了护航十大新兴产业、民事检察和解息诉、“检察蓝”为青春护航、构建多元解纷机制、检察信息化再发力、新时代检察宣传周、关爱扶助因公牺牲伤残干警家庭常态化机制、我为基层解难题等。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切实构筑护航新兴产业发展的司法屏障,日前省检察院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法律监督,助力安徽“三地一区”建设,为依法保障十大新兴产业合法权益、服务保障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十大新兴产业企业合规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今年截至8月,全省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知识产权犯罪案件91件177人;提起公诉111件316人,监督公安机关立、撤案12件18人,纠正漏捕、漏诉6人;累计落实民营企业家直接约见检察长135次153人,其中市级检察院约见检察长25次26人,基层院约见检察长110次127人。
在办理民事检察申请监督案件中,我省检察综合运用和解、听证、救助、支持起诉等方式,推进民事检察和解息诉,不仅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办案效率,还有利于修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做到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截至9月,全省检察机关共通过释法说理促进检察和解247件,组织公开听证155件,移送司法救助线索18件、成功救助16件,办理支持起诉案件1195件。同时对其他未支持当事人监督申请案件做好释法说理、息诉服判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全省检察机关还主动将工作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公开听证、司法救助、部门协作、多元化解等各类办案机制措施,积极参与各项社会矛盾化解专项活动,实现与全省信访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截至目前,全省基层院领导包案办理首次信访788件,包案办结694件;案件化解667件,办结案件化解率96.11%;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代表及社会贤达人员参加案件调解公开听证103件,进一步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加速度”。
此外,我省检察还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坚持目标导向,自觉运用检察信息化工作平台,积极创新服务群众方法渠道,努力让信息化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出系列服务举措,打出一套“为民办实事”的组合拳,为解决群众在司法案件中遇到的烦心事、难心事、揪心事做出新的探索。自今年3月律师互联网阅卷试点以来,全省三级检察机关共受理律师互联网阅卷申请6088 件。日前,合肥市蜀山区检察院就储某某涉嫌盗窃拟不起诉一案举行公开听证会,通过网络直播,吸引了超20万网友在线观摩。网友们纷纷留言:“通过网上直播公开听证,让检察办案不再神秘,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办案过程中来,感受身边的公平正义。”
(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