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打“百步”
来源:安徽法制报社 阅读量:10000 2022-03-11 15:03:11

我打小就没远大抱负,别人想当解放军、当老师、当科学家,我好像没想过长大要干什么。后来年龄渐长,已知生活辛劳,有过愿景,无非跳出“农门”。似乎那时的状态已和当下无异,有吃有玩就行。岁月匆匆而过,童年留下的印象大抵也与吃和玩有关。

准确地说,“百步”这词也不一定准确,歙县“旱南”方言“音译”的,为儿时中秋节玩的一种“游戏”。绩溪“岭南”也有,叫“中秋炮”,名称更形象一些。规则很简单,一溜拖着鼻涕的顽童,手持一条稻草扎成的“棍子”,在村中青石路面上来回摔打,比声音响,比打得久。

中秋正值割稻子季节,刚脱粒的稻秸秆子水分还未蒸发,稻叶还泛着青黄,这种透着泥土气息的稻草,正是扎百步的主材。辅材是藤,皮实耐用的红藤为最,大部分时候,还是用葛根上长的藤条,虽松软多水,韧度稍欠,但路边荒地随处可见,取之便捷。

扎百步不仅要有手劲,还得要有心力,和扎笤帚相近。一般用双脚踩着藤条一端,双手抓住一束稻草,将藤条一圈圈缠绕上去,最后形成一根缠满藤条的“草棍”,手臂般粗细,硬邦邦的,能将地面捶得砰砰响。稻草杪上,还需扎个发辫状抓环,有时上面再系根红布条,扛在肩上,和电影里的游击队员扛着大刀上前线似的。一些胆大的孩子还会在稻草当中揳进一根杂木棍,这样的百步更紧实,打起来更响亮,只是藤条松弛后,木棍随时可能滑出,伤人事件偶有发生。

对于百步,还有一项规矩,不管是新扎的,还是废弃的,都不准带进屋里,据说会引蛇入室或变成蛇。但也有个别胆大的孩子,故意将百步藏在家中某个角落,却也未见有变成蛇的。当然新扎的百步也不会带进家,得先比试一下谁扎得结实匀称,墙根下一溜儿排开,粗粗细细,高高低低的,像一把把擦拭锃亮的钢枪,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真正的“战斗”是月亮出来后才开始的,这期间的大戏就是吃,最期待当然是月饼。

徽州月饼和打百步有缘。相传,元朝蒙古人(俗称“鞑子”)统治中原后,没收汉人一切铁器,并派兵进驻各村,十户供养一个鞑子,共用一把菜刀。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但苦于手无寸铁,单打独斗,敌不过鞑子,统一行动又怕走漏风声,于是想到“月饼传信”。中秋前,各家都收到族长送来的月饼,每个月饼外面还贴有一张油纸,鞑子供养户的月饼里,还另有纸条,记着统一行动杀鞑子时间。中秋夜子时,趁鞑子熟睡之际,大家木棍敲石头砸,不出一个时辰,平时嚣张跋扈、穷凶极恶的鞑子被全部消灭,百姓纷纷割下其长辫,在路上摔打,以宣泄淤积已久的愤恨。

此后每年中秋夜,人们便用稻草扎成“辫子”捶打,以示纪念。据说,这也是徽式月饼贴油纸的来历。

只是那个年代,一大家子人,也就一筒月饼,没人管它有什么典故,好吃就行。晚饭后,看着父母小心翼翼地拆开月饼包装,我们的唇齿之间早已盈满口水,多么想大快朵颐地吃上十个八个。但现实很无奈,分到每个孩子,最多一两个月饼。这几十年来,每年都有中秋月饼,现在还常有因过期而丢弃的,但在我味蕾深处,似乎还在反刍着当年那个月饼的味道。

吃过晚饭,品过月饼,天空已缀满星星,刚爬出山顶的月亮,似乎还带着太阳的余温,米黄的月光穿过跌宕的马头墙,在地面上印出一条长长的波浪线,也就吹响了打百步的“冲锋号”。孩子们扛着百步从自家门口出发,顿时,逼仄的巷弄里,晃动着三五成群的孩子,他们手持百步,身体一屈一伸,手臂快速划出一个完整的弧形,然后将百步重重地捶打在路面石板上,“砰砰”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整个村庄弥漫着稻草和尘土的味道,仿佛正在经历着一场杀声震天的“巷战”。

某年中秋夜,天空深蓝,月光倾泻如水,我打完百步,驮着一身尘土臭汗回到屋里,突然听到隔壁小伙伴在号啕大哭。我跑去一看得知,他竟有两个月饼,吃了一个,另一个藏在书包里,不料被老鼠尝了鲜,连书包也咬出一个大洞。

那哭声真叫个凄惨啊!

我心里倒有点幸灾乐祸,偷偷地。

(黄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