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于青萍之末,防范于未然之间。近年来,我省司法行政系统注重强基导向和系统治理,创新发展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推动“百姓说事点”建设让百姓敞开心扉说事,法律顾问“坐镇”村居解民忧纾民困,访调对接架起“连心桥”,实现了矛盾纠纷的梯次化解,构建起和谐稳定的前沿防线。
从句句家常中“打捞”问题
“车位这么紧张,租赁价格又不断上涨,有啥好办法不?”3月初,合肥市经开区海恒社区水木园小区部分业主因停车难问题,来到小区的“百姓说事点”,寻求解决办法。“百姓说事点”驻点调解员在广泛了解业主的诉求后,多次走访开发商、物业,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统筹各方需求,拟定调解方案,最终帮助业主解决了困扰心头的问题。
遇事到“百姓说事点”唠一唠,正成为我省多地百姓反应诉求的新渠道。“百姓说事点”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创新载体,通过设立在遍布城乡的点,建立起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渠道。在濉溪县任集村“百姓说事点”信息员任明取看来,“百姓说事点”不仅仅是一个群众“唠家常”的地方,更是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信息“集散地”,调解员有望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把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也把法律政策宣讲出去。
“百姓说事点”将“枫桥经验”与我省地域特色紧密结合,是我省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创新探索。2021年11月,省司法厅印发《安徽省“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
“‘百姓说事点’搭建了人民群众说事、议事、调事的平台。让基层群众把心里话说出来,对政府及部门的意见在‘点上’反映出来,对实现村居纠纷量下降、信访量下降、综合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的良性循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身边的“法律管家”解烦忧
他们,如法律“信使”一般“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走街串巷普法,田间地头解纷;他们,积极发挥专业所长,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上,全省6057名律师担任17542个村(居)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2021年10月,霍山县新店河村发生一起土地租赁合同纠纷,涉及陶家湾组、董家畈组共计69户村民。此案涉及农户多,承租方因为经营不善,造成田地荒废,租金已近四年未付,且承租方负责人下落不明。为妥善解决该起纠纷,保障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该村法律顾问积极配合当地法院、司法行政部门的工作,召集村民代表、承租方代表,召开协调会商讨解决方案。经过多轮协商,达成调解协议:解除双方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田地返还给农户,土地附着物依法拍卖、变卖,变现后所得价款按土地租赁面积,按比例分配给农户。
“种了几十年的田地被抛荒,那叫一个心疼啊!幸好有法律顾问给我们支招,既拿到了土地租赁款,还收回了田地。”陶家湾组村民老刘感慨地说。
架起“连心桥”息访又止争
今年2月18日,一起长达6年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纠纷案在合肥市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画上了句号,当事人激动地紧握着人民调解员的手连声说“谢谢”。
当事人之间因房屋和承包地补偿款产生纠纷,多次协商未果。合肥市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后,派出经验丰富的调解员,秉承“依法调解、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调查案件事实。经查得知,由于政策变动,补偿标准已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一情况,调解员首先表示,理解申请人的难处;然后,耐心细致地做了大量劝解工作,宣传相关政策及法律知识。通过晓之以理、释之以法、动之以情的反复沟通,调解员解开了当事人的思想“疙瘩”,拉直了当事人心中的“问号”,促成了争端的实质性化解。
据了解,为积极推进访调对接工作,合肥市司法局联合市信访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信访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的意见》,在市和各县(市)区分别设立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利用人民调解途径化解信访矛盾纠纷。2018年以来,共受理信访矛盾纠纷2244件,成功化解了一批涉访“疑难杂症”。
今年,省司法厅出台“人民调解为人民 全力护航二十大”专题活动工作方案,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作用,狠抓人民调解组织阵地建设,全力构建以人民调解工作为基础,以访调对接、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警民联调为支撑,以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为补充的“1+4+N”新时代大调解工作格局,接续打造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安徽升级版。
(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徐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