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居民请下楼做核酸,全体居民请下楼做核酸,今天九点结束,如不按时做核酸,行程码将变色,请大家抓紧时间下楼做核酸……”
每天早晨六点不到,扩音器里就雷打不动千篇一律地播放着这提醒和催促,到今天,这已经第十次了,十天来除了核酸,基本足不出户,每天只能“对镜贴花黄”,要不就是“独倚栏杆,凭窗遐思”“云想衣裳花想容”,我一直想何时能出去自由地来去?
这个京东小城已经“停摆”十天了,这十天来,白衣天使、社区工作者还有志愿者们,都顶着倒寒的冷风天不亮就准时来履行职责,这份用心尽心真的令人感动。
疫情的这两年,众生百态,人世间的苦和难似乎在以另一种方式重演再现。
我想在多少年以后,当我们的后代,重新回望我们这个年代的时候,多半看到的也是大历史叙事的痕迹:十几天时间里就在荒野中拔地而起的雷神山、火神山,钟南山、张文宏坐镇的抗疫战、中美贸易战、特朗普感染新冠等等。
或许同样会有某位史学家,根本不知道我们这个年代的小人物是如何生活的,直到他翻阅到这两年的疫情流调,就像掀开帘子的一角,得以窥见成千上万普通人生活的常态。
遮蔽的帘子背后的悲苦是不是有惊人的相似,普通人的悲歌正在越嘶越鸣,原来众生都在为生活咬紧牙关,这不期而至的疫情考验的不仅是国家和政府,更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刚开始封小区时,还庆幸终于有个正大光明的理由可以在家歇歇了,正好可以暂慰每天奔波的劳碌,在家吃吃喝喝陪陪孩子,日子也挺美。
一开始说,封控三天,也就没当回事,咬咬牙坚持坚持就可以了。
做完两轮核酸,不仅没听到丝毫解封消息,倒是传来了又发现新的疑似的噩耗,心头猛地一凉,这下完了,三天根本不够,别想出去了,家里的食物储备得抓紧想法补充了,要不连吃饭都是问题。
吃饭的问题好解决,上班的事情就麻烦了。在屋里走来走去烦躁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看着孩子在那无忧无虑地玩着玩具莫名感觉太吵太闹,跟她多说一句话就想吵,生活的节奏完全被打乱,心里就跟猫抓似的刺挠刺挠的,扎心!
更扎心的是,每日疫情通报没有一点好消息传来,新增总在零星地增长。这病毒就跟躲猫猫似的,不一下子暴露,非要跟碎嘴的泼妇似的不时蹦出一句伤人的恶语。让你还不了嘴使不上劲,除了默默承受满心郁闷都无处诉说,根本就不跟你讲理,真是气不打一处来,闹心扒拉还无能为力,想躲都没处躲,只能忍受折腾,自求阿弥陀佛!
唯一欣慰的是在家虽然不安,但至少还能看看稿子,对着电脑屏幕,删改着那些文字,勉强偶尔能打发这无边的无趣。
以前还老感叹怎么选择了编辑工作,给别人做嫁衣有时还吃力不讨好,报酬不高还要求挺高,就像刀尖上切肉 ,肉精不精另说,必须起码得保证肉不能坏啊。
得亏现在这网络时代,传文件接文件都非常方便,文字工作的优势就一览无余,我在想等这疫情结束,是不是得专门举杯庆祝下当年选择了从事这份工作。虽然不能写文,做不了大家,但至少可以在大家的文字里徜徉,时不时沉浸在那意境悠远字字珠玑里,想不成长好像也很难,说不定哪天也可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做编辑,真好!
或许这样的感叹可能会被认为是苦中作乐的自我安慰,不过有安慰总比没安慰好,要不一直憋屈多难受。
在家都难受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尽,以前总希望有大把时间可供自己支配,但没想到真的有大把时间时,却坐不是坐站也不是站。这可不行,别回头病毒没来,自己先病了。
稿子看累了,抽根烟,眼睛受不了了,那就哄哄小孩,再不济就望望窗外,楼下的小树好像冒出绿衣了,风吹树叶时柔时猛,鸟儿在对面屋顶叽叽喳喳也不知道累,那个楼窗里的小孩又在开始学习,应该是网课吧,要不就是写作业?
孩子们也不容易啊,这个学期被支离得破碎,当然不仅孩子。
透过那一个个流调报告,那些活生生的人间生活、那些雷同的细节、那些机械甚至古板的生活轨迹,有力地揭穿了一个个普通人无比真实的日常,比起那些雷打不动实时播报的疫情新闻,显得更加动人心魄而发人深省。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无数这样的人,甚至我们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活得那么用心又用力,都是为自己的美好生活默默地艰辛付出。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想尽一切办法迎接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咬紧牙关扛着属于自己的责任。
国是家的国,家是国的家。都说众生百态,可说穿了,基本都是一种模样。
历史毕竟不都是为大事件、大人物而写,小人物是如何生活的更能让我们直击人世间的烟火。
很多年后,当我们在历史的夹缝里,回看这些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是否会更加珍惜当下平静的生活?又是否会感叹那时一起风雨终于走过来了?
看着这十天来的核酸检查报告,听着这每天如闹钟般的喇叭响,我深信,人世间终究不会“惊霜寒雀,抱树无温”。
(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