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阳光温暖和煦。在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常青派出所内,光影晃动间,有人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警官,我要办理居住证。”在派出所大厅办事窗口前,辅警戴邦柱站起身来接过材料。
说话的是刚搬来辖区的康女士,因报名二级建造师审核材料中居住证一项,让这个第二日就截止的报名“卡了壳”。
“你别急,我先来看下材料,如果手续齐全,特事特办,居住证当天就能办成。”戴邦柱一边安慰康女士,一边不停翻找材料。片刻后,与辖区户管员联系后,将这一情况上报。
不到一小时,原本需要5个工作日办成的居住证就递到了康女士手中,这让她长舒了一口气。
“真心真意服务群众,实心实意解决问题。”一如30年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位“公安一级英模”、常青派出所民警李素珍常挂嘴边的为民服务理念,如今已生根发芽,在常青的枝头不断绽放。
李素珍与常青派出所结缘于1992年,那一年她从蚌埠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刑警队调入合肥市常青派出所任户政内勤。彼时,派出所管辖19个行政村,38家内部单位和十几所大、中专院校。常住、暂住人口10万多人,这一数字居全市乃至全省派出所之首,被誉为“华东第一大所”。每年迁出、迁入及各项户口变动就有近万人,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李素珍工作任务极其繁重,但她总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服务的群众多了,自然了解他们的需求。有些时候因为居民不熟悉办事流程,办理户籍业务时总是缺这缺那的,李素珍便打印了许多小卡片:如何办理农转非,调动迁入怎么办……一张张“便民卡”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卡。
1996年11月,由于长期辛劳过度,年仅41岁的李素珍不幸病故,过早地离开了她深爱的工作岗位和深爱着她的亲人。病逝后,公安部追授她“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斯人已逝,但她的精神却在无形中激励了常青派出所一批又一批的民警。“我们这有个荣誉陈列室,每当有新警来,都要先去学学李素珍的故事和精神,平时遇到什么难事需要静静,我们也喜欢在里面待一会,静静心。”从警43年的民警龙成云今年4月就要退休了,可他一点松劲歇脚的念头也没有。“要像李素珍那样,奉献自己的余光微热,直到最后一刻。”在他眼里,这位昔日的老战友,早就已经成了大家的榜样和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生命短暂,思念绵长。
那些真挚、热情的音容笑貌,始终被人民群众铭记在心。缅怀与致敬,是为了更好沿着英雄的足迹奋勇前行。
时光倏忽,如今“便民服务卡”上记录的办事流程早已规范上墙,更可在手机端快捷查询,但“为民服务”的接力棒,一直在传递。
“弦歌不辍、精神未断,做好为民服务的大文章。”在常青派出所所长孙传洋带领下,公心、耐心、诚心、细心、真心——这块挂在派出所醒目位置的“五心”工作法,是常青派出所每位民警辅警传承的答卷,更是派出所服务群众的真谛。公心执勤执法、耐心化解矛盾、诚心回复信访、细心办理业务、真心服务群众。
平凡点滴里,初心坚定如磐。
派出所虽小,但在辖区居民的心中却很大。遗失物品、民间借贷……这些虽不属于公安业务范畴的事务,一旦发生,老百姓第一想到的还是派出所民警们。
辅警张翌元是李素珍的儿子,继承母亲的衣钵,穿上了警服。20多年前,在户籍档案室里陪伴母亲夜以继日敲击键盘录入户籍信息的孩子,现如今已成长为所里的信息化行家里手。
帮百姓寻物、视频追踪破案……职责所在,使命必达。一坐半天,紧盯屏幕,找到丢失物,喜看群众一消而散的愁云;抓到“三只手”,看到犯罪被严惩时,他才真正了解了母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群众办事,一心扑在岗位上,秉承赤诚之心,牢记为民宗旨,在点滴中汇聚着力量、在平凡中创造着伟大的意义。
没有人生而无畏,只因身穿警服,每一个平凡而感动的故事,都是用对公安事业热爱和执着谱写的新时代人民警察为民之歌。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风落日寄哀思。常青派出所的民警辅警们照例会去李素珍长眠的地方凭吊瞻仰,把绵长的思念化作无尽的动力,将为民的初心融入点滴的工作。
(记者 李斐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