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怀宁县平山镇中心学校始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凭借“新时代美育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众筹众创共同体”及其种子学校的优势,以“一份清单、二个保障、三块阵地、四项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做到有课程,有课时,有师资,有场地,有实践,有成效。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及服务自己、服务家庭、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四个服务”的劳动教育框架,深度融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现五育并举。
制定一份劳动清单
我们本着“班内指导、家庭练习、校外实践”的劳动教育思路,从“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四个维度,分低年级段(1-2年级)、中年级段(3-4年级)、高年级段(5-6年级)三个学段制定学生劳动清单,由家长、老师、校外劳动教育指导员根据劳动评价表,从“出勤率、劳动态度、劳动技能掌握、劳动效果”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月一反馈,一学期一评比,颁发劳动星级奖章。
建立两个保障机制
为保证该校劳动教育落地开花,实现劳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一是做到组织机构有保障,我们成立了由支部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全体行管人员及各班级班主任为成员的劳动教育共同体种子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布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职责。二是做到经费使用上有保障。每学期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为聘请课外劳动指导员、添置劳动工具、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师生劳动知识技能培训等提供经费支持。
拓展三块劳动教育阵地
2021年,我们通过租用农户农田的方式,建立了8亩师生劳动实践基地——“躬耕园”。每个班级在“躬耕园”里都有自己的劳动基地,每个班级的劳动基地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如“躬耕班”、“春种班”、“秋收班”、“锄禾班”、“耕读班”、“农桑班”、“稼穑班”等。以劳动基地的管建为突破口,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
依托《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校本劳育课程。学校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开发“瓜果飘香”课程、“菜蔬满园”课程、、“绿化美化”园艺课程、“内务整理”课程,每周上好一节劳动课。同时,我们认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劳动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
组建“经典诵读社”、“启沃文学社”、“启智讲解社”及“劳动与艺术教育工作坊”等学生兴趣社团,将劳动教育与课后延时服务相结合,将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有关于劳动的歌曲、舞蹈、话剧、黄梅戏、手鼓、腰鼓、劳动号子、劳动成语、劳动工具起源和变迁的解说等等,通过各种艺术审美、道德审美、文化审美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在舒展、自由的节奏中和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艺术的熏陶和教育。
开展四项活动展示
学校立足学科课程和主题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进行融合,经常性地开展劳动教育过程和劳动成果展示活动:一是开展劳动基地瓜果蔬菜义卖活动,二是开展学生劳动技能竞赛活动,三是开展劳动知识讲演活动,四是开展劳动艺术节(艺术周)系列活动,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努力构建“文化传德”、“慧根生智”、“励志健体”、“润心行美”、“君子能劳”五大主题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如何开展更能体现教育价值,劳动教育的课程如何落实更有效度,特别是我们作为种子学校,如何在数字资源建设和众创众筹上突破,我们还很迷茫,但我们一直在探寻,在努力,也一直在路上。
(邬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