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60名下岗职工安置有了着落
来源:安徽法制报社 阅读量:10000 2022-04-12 14:31:32

开栏的话:3月,“法援惠民生”主题展览在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持续展出了一个月,现场60余面鲜红的锦旗,诉说着受援人对法律援助的认可与感激,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注意。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有一个暖心的故事。为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省司法厅联合本报自今日起开辟《锦旗背后的法援故事》专栏,以小见大展现法律援助工作者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的生动实践。“我们只用了3天时间就把仲裁申请材料整理出来了,而前两天都在调取职工档案等证据材料,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隔着电波,隔着2000多公里的距离,在电话中依稀感受到“1+1”法律援助志愿律师宋海燕滚烫的法援情怀。

让宋海燕不分昼夜忙活的这起案件很棘手。宋海燕是我省连续5年报名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行动的律师,曾被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授予“1+1”中国援助志愿者行动实施十周年“杰出贡献者”荣誉称号。去年,她的服务地是海南省三亚市司法局。当年9月底,一起涉及到60名下岗职工安置的案件摆到了她和同事们的案头,翻开那一页页资料,大家不禁皱起了眉头。

三亚市乡镇企业热作总公司、三亚市热作产品供销公司、三亚市乡镇企业建筑材料公司是原三亚市乡镇企业局下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上世纪90年代末,企业经营不善,无法保障职工工资和基本生活费用,职工下岗后企业一直拖欠应为职工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导致一些职工已过退休年龄却无法领养老金。

2002年、2011年、2018年,上述企业曾先后3次启动改革,但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期间,三亚市乡镇企业局并入三亚市农业农村局,60名职工安置问题遗留至今。

此案由信访渠道导入法治救济途径,三亚市司法局接到诉求后,组建了由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牵头负责的专项工作小组,指派“1+1”法律援助志愿律师宋海燕具体承办此案,全面投入到这项艰巨繁重的任务当中。但由于该案中的职工安置问题间隔时间长,一些关键材料缺失,加之职工补缴社保的政策更迭等原因,在事实确认、法律适用上存在大量“堵点”“难点”,困难远超预期。

面对困难,专项工作小组没有“打退堂鼓”,一方面建立微信群,时刻与受援人保持密切联系,精准把握受援人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迅速部署开展调查取证、制作劳动仲裁申请书和证据目录、组织证据、确认劳动关系时间线索,同时,采取逐个查阅档案、逐个访谈的方法,反复斟酌每一个法律难点和法律意见,认真分析事实确认和法律适用。

工作量之大,从一份三亚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庭审笔录就能看出一二。这份庭审笔录共有26页,其中仅是罗列申请人提交的证据目录的内容,就占了十多页。不过,正所谓“舍得下笨功夫的人才能成功”,在宋海燕等人持之不懈的努力下,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

去年10月中旬,裁决结果支持了大部分受援人的请求。一个月后,职工安置的所有工作顺利完成,除已办理退休职工外,总计为25名职工补缴社保费用,为22名职工发放经济补偿金、应发生活费,一次性养老、社保费差额、退还职工个人垫付单位应缴纳社保等费用,退还3名职工集资建房款,共计430多万元。

“真没想到能在年前拿到这笔钱,非常感谢你们……”去年12月13日,10余名职工代表将写着“扬公平正义 助弱者维权”的锦旗,送到三亚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工作人员的手中,感谢工作人员帮助他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安置问题。

记者手记:法律援助为民解忧,没有地域之分。我省“1+1”法律援助志愿律师在服务地不惧困难挑战,以超常的勇气决心、责任担当、措施办法,让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历史,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法律援助的温暖送给了当地百姓。

(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