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当好岗位上的 “螺丝钉”
来源:安徽法制报社 阅读量:10000 2022-04-14 14:41:54

编者按:奋进新征程,汇聚榜样力量;建功新时代,彰显典型担当。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大力弘扬英模精神,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省司法厅组织开展了“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2022安徽司法行政典型事迹展播暨年度榜样人物评选活动。即日起,本报开设“身边的榜样”2022安徽司法行政系统典型人物事迹展播专栏,持续刊发典型人物事迹,全面展示司法行政队伍良好形象,不断激发广大干警奋斗热情和担当精神,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当好岗位上的 “螺丝钉”

个人名片:

胡伟,男,1982年生,中共党员,现任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坝镇监区内设二区党支部书记、政治教导员。

所获荣誉:

2021年,被省监狱管理局评为“疫情防控期间表现突出个人”。

入警14年来,胡伟牢牢“钉”在岗位上,一丝不苟履职尽责,用实际行动诠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

有一种忠诚叫坚守

“我是教导员,带好头、作表率是我的责任。”疫情当前,胡伟克服工作和家庭的重重困难,主动参与封闭执勤,放弃休息对他来说已是常态。2020年他参加封闭执勤227天,2021年参加封闭执勤和隔离达236天,数字无声,却书写了一名监狱人民警察的忠诚和担当。

▲从警以来,胡伟收获了荣誉与肯定。

“在这个岗位上,这就是我的职责,要守住初心、尽好本分。”他的话简洁朴素,却饱含力量。胡伟所在的监区押犯300多名,为及时掌握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改造表现,胡伟会在详细阅卷后再逐个进行谈话。在经年累月的努力之下,他练就了一番“听音辨人”的本领。

平日里,不管值不值班,胡伟都会带着“放大镜”到监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监区里的事情每个环节都要重视,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有一种奉献叫忘我

2021年8月下旬的一天,胡伟像往常一样,在监管区巡查。突然,左侧膝盖一阵剧烈的疼痛袭来,他疼得冷汗直冒,无法站立行走,在同事的搀扶下才回到办公室。

胡伟的左侧膝盖伤痛已是旧疾。他曾在2012年、2015年、2018年,三次代表单位参加全省监狱系统警体运动会,为单位夺奖争光。因为长期高负荷训练,他的膝盖时常会隐隐作痛。后来,因连续封闭执勤,导致旧伤复发,经医院诊断为左膝盖积液、髌骨上缘囊肿,需要静养一个月。本应请病假的他,放心不下“分内事”,更不想因为自己不能到岗影响其他同志的休息,仅在家躺了三天,就带着药品,回到监区继续封闭执勤。

面对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他说:“只要我还能走,就不想耽误工作,更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在与妻子和孩子的视频电话里,他也总是报喜不报忧。

有一种能力叫创新

“胡教,服刑人员外出就医网上流程如何发起……”刚从事内勤工作不久的民警小刘又找到胡伟请教相关业务知识。每每有年轻同志遇到类似困难,胡伟都会细心解答、举一反三,帮助他们更快成长。

▲胡伟在日常执勤中。

随着现代化监狱和智慧监狱建设,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移动执法平台的推进使用,监狱执法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纸质台账和电子台账内容也愈加精细、详实,这对于新入职的年轻同志来说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为帮助年轻民警更快上手,胡伟注重总结工作经验,勇于开拓,探索提出“监区电子台账清单化和模版化”,这一创新举措让民警在日常执法和台账记载上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此外,胡伟还制定了《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细节解读》等制度,进一步强化服刑人员的行为养成,监区改造秩序焕然一新。

一片丹心映照一身藏蓝

个人名片:

孙孝荟,男,197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省宝丰强制隔离戒毒所六大队(戒毒医疗中心)大队长、一级警长。

所获荣誉:

2014年,被省禁毒委授予“安徽省禁吸戒毒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被省司法厅授予疫情防控个人三等功。

听诊器、血压仪、白大褂……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孙孝荟换上这身行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挨个查房、询问病情,他的工作看起来与医生很接近,但细究发现,他的白大褂里是一套藏蓝色的警服。

一肩扛两种使命

孙孝荟所在的六大队承担着场所戒毒人员的管理和治疗工作,他和同事们被称为“高墙内的警医卫”,他们常年与“瘾君子”相伴,肩扛警察与医生两种使命,怀救赎之心、与病魔较量,唤醒戒毒人员对新生的渴望。

▲孙孝荟(前排左一)全力投入场所疫情防控一线。

面向戒毒人员的诊疗工作和一般患者有很大不同,孙孝荟结合监所实际,对患有慢性病、急重危重病的戒毒人员,采取分类分级的精细化管控措施,并始终保持“耐心、爱心、用心”,认真对待每一名戒毒人员。2019年以来,孙孝荟带领医护人员完成场所重点疾病戒毒人员管控累计120余人次,疾病排查400余人次,门诊3000多人次,巡诊及医学隔离观察4000余人次。

近年来,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孙孝荟充分利用发挥医联体和专科联盟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微信视频远程诊疗等各种方式,减少戒毒人员外出就诊,使外诊率较往年下降70%以上。

充电蓄能强本领

“作为医务人员,会遇到很多复杂情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履职尽责。”孙孝荟尤其注重临床业务知识学习,他不但自己学,还带着身边人一起学,积极推进“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理念。

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专业平台上学习医学临床专业知识,还会到社会医院学习最新的行业规范和诊断经验。每每学到了新东西,他都利用交接班、微信等途径,将学习内容分享给同事。“要加强临床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学习相结合,实实在在的为有效处置和病情评估提供支撑。”

义不容辞把好关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一时间,场所也面临着防疫物资紧缺的难题。孙孝荟多方筹措,经过不懈努力,采购到10000只口罩,保障了场所防疫所需。

▲孙孝荟(左二)与同事们交流诊疗工作。

在封闭执勤模式下,孙孝荟积极跟踪学习新冠肺炎疫情诊疗防控指南,制定了封闭区医护人员日作息表、发热隔离程序、场所环境消杀工作流程等一系列工作规范,促使场所戒毒医疗安全和疫情防控工作齐头并进。

与此同时,孙孝荟还主动承担起场所预解戒人员、民警职工的核酸检测标本采集工作,为筑牢防疫安全屏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用奋斗渲染青春底色

个人名片:

武姗姗,女,1982年生,现任宿州市埇桥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所获荣誉:

2020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

无论是嘴勤、手勤、脚勤的“三勤工作法”,还是“日日弹尘”的品德涵养,抑或是“贴近基层、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工作原则,都无一不体现了她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者的用心用情。

口碑是认可更是鞭策

“真是太感谢你了,帮助我侄女及时拿到了一部分赔偿款,在这寒冷的冬天,暖了我们的心哪!” 2020年12月14日上午,受援人小慧(化名)的姑姑来到埇桥区法律援助中心,将一面印着“依法为民解难事,法律援助暖人心”字样的鲜红锦旗,递到到武姗姗手上。

▲武姗姗接待来访农民工。

小慧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其家庭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9年10月,小慧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受伤,经交警部门认定,对方为全责,但肇事者在垫付了小部分医疗费后,就再也联系不上。面对这笔不菲的医疗费用,小慧家人犯了愁。无奈之下,向埇桥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当时,正是武姗姗接待了他们,当天就为小慧指派了经验丰富的律师。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她也多次跟踪案件进展。最终,通过法律途径,为小慧争取了30余万元的赔偿款。

送法有态度更有行动

为了把法律援助送到更多群众身边,武姗姗推动在妇联、团委、残联、劳动监察等单位先后设立法援工作站,促使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覆盖全区的工作体系网;审时度势开通了“埇桥法援”微信公众号,方便群众及时了解、获取法律援助;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春风进万家”“法律赶大集法援惠民生”“送法进万企法治助发展”等专题宣传活动,并在宿州市内400多台公交车上安装的车载电视里循环播放法援民生工程宣传片,打造了“移动宣传风景线”,覆盖群众40万人次,扩大了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的知晓度。

▲武姗姗走上街头开展法律援助宣传。

不过,武姗姗并没有因此而停步不前。为充分发挥刑事法律援助在促进司法公正中的重要作用,她组织律师向在押人员开展法律知识讲座。近三年来,当地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共转交法援申请2133件,咨询人数达1200人次,刑事法援案件占比大幅提升。

为民是初心更是信仰

工作十余年来,武姗姗把法援当事业,把岗位当舞台,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洒进每一名受援人的心里,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蔚蓝的法治天空!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武姗姗受理指派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0000余件,接待咨询人数8000余人次,为经济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这一串串数字,仿佛跳动的音符,吟唱出一曲法援为民的动人歌谣。

西北边陲播撒法治阳光

个人名片:

董鸿尚,男,1972年生,安徽瀛国伦律师事务所律师。

2019年、2020年,他连续两年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克服了种种困难,为的就是让祖国偏远地方的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温度。

点燃受援人希望之灯

“放心,我一定尽力帮你维权。”2019年11月,面对坐着轮椅前来求助的申请人庄某,董鸿尚下定决心为她讨回公道。

2018年5月,在某大学读书的庄某突然感到双下肢麻木无力,后被诊断为脊髓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和截瘫,共花费医疗费70万余元,靠轮椅行动。庄某在某保险公司投保了终身重大疾病保险,但在庄某患病后,该保险公司对保险责任推诿搪塞,以庄某是遗传性疾病为由拒赔。此后,庄某向塔城市法律援助中心求助,董鸿尚为其代理律师。他查阅大量医学资料,认真了解与本案疾病有关的知识,查看所有医院病历后,他发现并无证据证明庄某病情属于遗传性或者先天性疾病。在他的努力下,法院最终判决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履行赔偿义务,庄某一家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董鸿尚为来访群众解疑释惑。

两年间,董鸿尚在塔城市办理了农民工讨薪案件30余起,以及若干涉及到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权益案件,较好地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

让法治种子生根发芽

除了认真办理案件,董鸿尚还热心参与法治宣传。援助期间,他参与了中宣部、司法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先后举办法治讲座等活动8次。

▲董鸿尚参与“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系列法治讲座活动。

民法典颁布后,董鸿尚更是忙碌了起来,足迹遍布塔城的多个单位,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把这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讲深讲透,让民法典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百姓生活。

作为塔城市政府的法律顾问,董鸿尚经常受邀参与该市的重大决策,每一次,他都精心准备,提出建设性意见,收获了广泛好评。

离别小家是为了大家

志愿服务的每一天,董鸿尚都感到很充实,虽然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塔城地处西北边陲,夏季干燥,冬季很冷,气温低至零下几十度,冰雪覆盖长达半年之久。2020年冬天,董鸿尚有一次外出,防护不严手被冻伤,奇痒难耐,直到开春才逐渐恢复。

生理上的不适,尚能缓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却如影随形,有些告别, 甚至成了永久的遗憾。2019年8月,董鸿尚的祖母因病去世,那段时间,恰好有一起正在办理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即将开庭。他何尝不想回去,送亲爱的祖母最后一程,然而一去一回,可能要半个月,开庭时间势必要延后。为了当事人利益,董鸿尚选择将悲痛深埋心底,尽心尽力办好案件,直到春节假期回家,才有时间到祖母墓前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