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待百客”是江淮地区比较流行的一句俚语,虽有夸张之意,但却是平常人家的一款朴素的待客之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饥荒”期间,物质匮乏,缺吃少用的人家常在,能置办一桌酒席待客的人家更是凤毛麟角。但是,那年代偏偏就有某村或某郢里有那么一户人家,因了什么事什么人硬是要置办一桌酒席待客,以期达成一个家庭的夙愿……不过,这过程和企及也是相当艰难的,往往先是由那户当家人盘算了多日,紧接着全家人也得跟着克俭多日,吃好些天的红薯稀饭……此外,还要琢磨请村里的族亲长辈谁到场为妥,还得请整个大队里能说会道的谁来陪酒为妙,其次,还要摸排平日里给予家中不少帮忙的邻里……就这样,往往临开席了,还有“不速之客”到来,这不,女主人娘家的二姑姑带个小孙子到了,一番寒暄之后,男主人嘴里一个劲地说“巧了巧了,赶快入席”,一边又笑意盈盈地对其他人念叨着“一席待百客”,然后几方人入席,开席……总之,这一席是花费了不少心思安排的,往往从春上孵小鸡时就有了意向,而实际达成往往是端午节之后了。所以那个时代的“一席待百客”看似一句平白话,倒是说出了寻常百姓家真实生活的重负和不堪,更是一种无奈和尴尬……当然,此“席”是至简,七拼八凑的几个家常菜;此“席”也是至真,是真心真意的呈现……其实,“一席待百客”也不失为乡村人的一种睿智,一种朴素的待客之道,它令吃席者十分从容和珍惜,久而久之这个俚语便在四方乡野传开去了,也在我幼小的心灵一隅生了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人们的生活物质需求不断得以改善提高。现如今,无论是在家里或在酒店订一桌酒席,可谓易如反掌。
余喜文、擅交友、能饮,每遇节假日总想邀约一众好友聚聚,圈里圈外,不想落下他(她)也不想撇下她(他),那就只能来一个“一席待百客”了。圈里有文朋诗友,圈外有书法家等。有一次我是请好友代约,先把准备邀请的人员微信告知他,随后他即回告我“某某某和某某最近关系有点僵,不能叫”,我无语辩驳,只能改请“下一位”,如此往复,最终只来六七个,离我“一席待百客”的初衷差了一截。之后又有一次,我主动把邀请人员名单和酒店、时间一并用微信发出去,有人即回,有人找借口婉拒,从此我就看出了“一席待百客”屡试未遂的端倪。在有吃有喝的当下,有的人拥有一副“大肚腩”,却少了一点容人之心,少了一些从容淡定……人世间多有艰辛,不能没有希望和欢乐!人与人之间有隔阂但更要有包容!
辛丑年岁尾,余在某酒店拟约十人,先编微信发出去,有人即回“好”或“0K”,后偶有人也回问“哪些人参加?”,我再回复“某某、某某某……”,幸好,新朋老友齐聚,谈笑风生间完美的一场“一席待百客”了我所愿。我相信,“一席待百客”仍会像老合肥的腊味一样一直传承下去,而且历久弥香!因为我们的心底都有一颗感恩之心。
(盛大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