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4月14日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安全报告书。据介绍,我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成效显著,核技术利用总体规模和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辐射监管体系建设
取得显著成效
我省不断充实监管力量,利用改革契机,进一步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增加编制5名,增设皖南、皖北分站。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对高风险移动放射源的地理位置和剂量水平开展实时监控。立足省级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多部门联合实施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先后联合开展了以“放射源安全保障”和“清点放射源与核查放射性药品”为主题的专项执法行动;生态环境、公安、卫健等部门适时联合开展重点核技术利用项目安全执法监督。城市放射性废物暂存库实现安全运行30年。
着力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
优化辐射类行政审批流程,环评文件和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时限平均比法定时限压缩70%以上,备案类事项当日办结;在医疗机构核技术利用领域实施联审联办,实现环评、预评“两评同审”,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两证同发”;服务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助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国产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工程等一批先进核技术利用项目合法落地。
辐射环境监测
与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全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数量比“十二五”末期增加一倍,国控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覆盖全省16个市,且运行稳定。累计获取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和核技术利用、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等监测数据20余万个。全省电离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范围内,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持续良好。主要河流水体、饮用水水源的放射性活度处于正常水平。
作为国家东北边境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备勤队伍,省辐射站技术人员数次奔赴东北边境,出色完成第五和第六次朝鲜核试验应急监测任务。2019年,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专项)中,省辐射站代表安徽取得集体第六名和个人第五名、第七名的成绩。2017年以来,多次组织辐射事故应急演练。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了以“Ⅱ类放射源丢失”为情景的无脚本、全实战辐射事故应急演习,并将此类演习模式延伸至安庆、淮北等9市,有效检验了市级辐射事故应急能力。
辐射监测科研成果丰硕
在辐射防护和辐射监测领域,我省深化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3名,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参与编制国家环境保护标准3项。在SCI、EI收录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本。
(记者 张青川 通讯员 赵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