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溪里话廊桥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2-05-13 15:06:16

听着檐下的雨,忽地念起了那湾溪水,还有溪上的廊桥。

这条溪,滋养了故乡的水土与一方的人,因“溪有水,则岁熟”,故在元朝至正元年得名为熟溪。横卧熟溪正中的是座古木廊桥,桥设屋檐,廊上建阁,叫作熟溪桥。八百年来,人们在桥里避雨遮阳,闲暇时也常坐其间休憩,看一川的溪水,与两岸的繁闹。

熟溪桥是木石结构的廊桥,乃南宋开禧三年所造,通身赭色,中段化廊为阁,阁顶黛瓦层叠,四角飞檐翘起,为重檐歇山顶阁楼,名为“岁丰阁”。木制的桥身下,是错缝而砌的石墩,石墩十座,九孔通水,使其稳稳地扎在了溪水中央。

每逢乍暖还寒的早晨,水面总是白气弥漫,那廊上阁楼,在雾色中若隐若现,恍若云上仙宫,惹人无尽遐想。一时间,仿佛《阿房宫赋》里“不霁何虹”的行空复道就卧在眼前,惊艳着游人的眼。

踏着青石板上的苔痕拾级而上,便可从近处端倪廊桥的风貌。桥头除了赫然挺立着的两座石狮,还有那覆着小青瓦的五花防火马头墙,漆得粉白。明晃晃“熟溪桥”三个大字就书于朱门之上、墙的中央。粉墙黛瓦的熟溪桥,学得了几分江南小楼特有的情调,引得多少旅人流连。

推开朱红的门,只听“嘎吱”一声,就步入了长廊。桥廊是一眼就能望得到头的,放眼望去,两侧桥栏立起,红柱成排,最为醒目的是那诗词满刻的楹联,正挂于梁上。

楹联上的每一笔,都在诉说一座城的沧桑过往。“山邀词杰陈同甫,川泊诗人孟浩然。”唐代诗人孟浩然与南宋词人陈同甫曾游于此地,泛舟溪上。“三百里泉自何年成熟水;五千家灯火自此处飞越长桥。”两岸何时架起了烟火,古人不解,于是也提笔桥上。“两岸楼群一派气象,万家灯火满城玑珠。”曾几何时,此地已有灯火万家,于是一城的兴盛繁华也被刻在了桥上。

熟溪,原称作武阳川,孟浩然的那首《宿武阳即事》所描摹的便是早前溪畔的山水风光。据悉,为免除两岸百姓涉水之苦,南宋才始建木桥。至明代万历年间加盖桥屋,因溪取名,终成熟溪廊桥。

摸着楹联上的字字凹痕,恍惚间,似乎还能听到诗人在桥栏边吟咏,“看流水万千潮落,问古桥多少沧桑。”古往今来,多少旅人曾伫立桥上,望着东来春水,兴叹逝者如斯。文人墨客们作罢,便匆匆而去,唯楹联依旧,见证着两岸已逝的风光。

似水的流年里,除了诗词里的清风明月,陪伴着桥的还有灯影幢幢。这些镶着金边的雕花大红灯笼,悬挂在檐下,每当日暮渐临时才被点起。这晚间的点缀,总让人惦念起元宵佳节的漫天花灯,还有那满城的烟火,可以璀璨整个夜空。只是如今烟火已尽,唯有灯笼还高高挂着。人们只能在灯影之下,望圆月,思故乡。

遥想晚风轻拂的夜,桥上总是人头攒动。尤其在春秋的晴日,桥的两侧通风,很是凉快,故而人们都喜这时登临桥上,临风怀想或待月西厢,也可听微风中耳畔的细语,或是扶梯而上,卧看满城醉人的春光。

踱步其间,时而还能听到木板震动的声响,不知是岁月的沧桑,还是谁家的孩童跑在了桥上。不过上桥的游人总是徐徐地走,轻摇蒲扇,这是晚风中的常有的惬意时光。也许落魄书生和失意情郎的身影也曾留影桥上,在此感受过西风里的微凉。

即便天逢落雨,桥上依然是热闹。那顷刻间的暴雨,最是让人猝不及防。豆大的雨点从天而落,重重地砸在人们的头上。“这天漏的!”刚上桥避雨的人愤愤地来了一句。于是乎,桥下的热闹一下子都拥到了桥上。

江南的雨,总是绵绵的,温柔得让人没有丝毫的忌惮。“雨小,不打紧。” 随即就出门去。顷刻之间,大雨滂沱,大家伙都无处藏去。“诶,看那有座桥!”走在岸边的旅人最是得意,庆幸着自己躲过了一劫。因躲雨的游人,桥上热闹了不少。

就这样,熟溪桥在风雨里坐看着一座城的兴衰,也在兴衰中历经风雨。百年来,它屡遭洪灾,多次修禊,但不变的是,它始终护佑着两岸的人民,无畏风雨。也许,这便是廊桥的风骨。

这座桥,飞跃了百年沧桑,架起的不仅是两岸烟火繁闹,还有一城人的回忆,在风里,雨里,也在熟溪之上。(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