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法治润“红叶”
来源:汪国彪 阅读量:10000 2022-05-16 17:33:10

五月,春未尽,夏初至。站在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红叶村的土地上,脚下延伸着无边的翠绿,那该是乡村五月捧出的生活最古朴的原色。这里沃野平畴万亩,田成方、树成行、沟渠道路成网,村民房屋沿内河一字排开,规划有序,中西合壁的楼房鳞次栉比,通讯、电力、5G网络等全覆盖,一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景象。

各自搜寻着,那一片红叶在哪儿?市党代表、上届村党总支书记现任村党建指导员钱寿祥微笑着告诉大家,桃花已别,红叶石楠这些天也变得羞涩了,等会带大家去看村头的红枫林吧。其实红叶村是由原顺风咀村和边寨村合并而来的,取顺风咀的红瓦屋组的“红”字和边寨荷叶塘组的“叶”字合并成红叶村。提起这富有诗意的村名还得感谢原七里湖乡刘文革老书记。

红叶村坐落于东流镇东南边,清澈的尧渡河和尧东绿色休闲慢道依村而过,平添几分山水灵气,整个村庄充满着现代诗样、自然田园风情,村中乌黑笔直的双车道柏油路如诗情画意样的伸向远方,富裕小康村里楼群沿河边干道矗立着,门前的花坛里各种绿植盎然开放,村部旁的舜风农业公司、农机大院惹眼气派,不时还看到许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家乐,据介绍红叶村最了不起的是发展成熟了5000余亩的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拥有了“菊江牌”、“稻虾乐”大米品牌,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银奖,大米优质优价已卖到12元/斤。又在2019年第18届中国合肥龙虾节上,红叶龙虾被中国渔业协会淡水龙虾分会授予了“安徽省龙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这是一个富足且文明的美丽乡村。

村后备干部兼义务导游热情地带领我们进村,“永远跟党走”的巨幅旗帜雕塑飘扬在村前红色文化广场上,相邻的是村民活动广场,一面100英寸的大显示屏让我们惊讶,它竖立在露天开放性舞台的后方,大气的滚动播放着《魅力红叶》和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我们家乡有特产》等等,大家自由的跟着穿过东、西两扇拱形圆门,一座乡村花园呈现在眼帘,“这就是红叶村法治文化公园,听说过多次了”,一个年轻的文友指着前面牌牌,而我却小息在公园的陶公亭子里,四顾园内,花草间分布着许多卡通宣传牌,每个牌子的正反面安排有法治警示语和爱护草木的提示语,不同的语句温馨而有力,是有将公园和法治浸润兼顾的匠心的,感觉醒目鲜明,主题清晰。在通往村里大道的一端建成德治林荫小道,沿途挂摆着儒教文化格言,围绕乡村“道德教育”与“孝道文化”两大主题,通过口语与漫画进行宣传,这让人耳目一新,红叶村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做法让我们一行精神为之一振。红叶村花园式的村口成了村民们闲暇之余的热闹之处,或三五成群地闲聊、或悠闲自得地漫步,几处凉亭、几道长廊提供了休憩的场所。沿着大道一路往河边走,干净整洁的巷子小道两侧,善治文化主题宣传板画竖立在桃红柳绿墙体之上,这里成了村民了解德治、增强法律意识、做乡村典范的窗口,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比刻意的安排更加深刻。

进得村里,遇到臂带红袖章身体还硬朗的68岁李卫平老支书,他站在路边告诉我们,红叶村是个年轻的村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响应政府号召大家从不同的乡镇、不同的民族先后来此安家落户。原先这里是尧渡河的入江口,汛期洪灾泛滥,枯水季节湖汊湿地钉螺密布,血吸虫病广为流行。据史料记载:从清顺治四年(1647年)夏到新中国成立前的302年里,尧渡河流域发生重大水灾100余次。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每到汛期尧渡河上游百川之水下泄七里湖(红叶村地处湖中),湖区人民群众饱受水灾虫疫之苦。1973年,东至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围垦灭螺规划,按照“治理尧渡河,根治七里湖”,举全县之力,发扬“东至治水精神”,历时五年才改造好这里,工程竣工当年全国血防工作现场会在东至县召开,东至治水工程成为新中国防洪灭螺工程的典范。这里的最大优势就是土地,一个劳动力分给15亩土地,全村人均达5亩,宅基地解决得也很富余。“先期来此开发的村民吃了不少苦,仅住房就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茅草房、土砖房、青砖四合屋到现在的小洋楼;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在不断的进步,先是牛耕人栽、手扶拖拉机耕作、小型农机化(小型收割机、小型插秧机等)生产、现代化耕作(大型收割机、无人机植保、稻秧直播等);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先期村里经济为零、后来靠收缴水费返还、三提五统、财政转移支付再到村办企业收入、提供农机化服务收入、土地流转收益、土地增减挂补助等,目前村集体经济发展达350万元了。”老支书抚摸着胸前的党徽,像是又回到当年的岗位上豪迈地说。

“东至治水精神”就是敢为人先“创”的精神,知重负重“拼”的精神,自尊自强“闯”的精神,戮力同心“干”的精神。我们在村红色文化广场看到过。走在村中修建的柏油路上,一些老年村民三三两两地坐在庭院中闲话家常,狗儿慵懒地趴在阳光下,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而田畈上机械插秧在田间奔忙着,无人机田间植保也是红叶的又一道风景。

在红叶村部门口的场地上,有党务、政务公开栏,有党员志愿者服务栏,有村规民约和法治宣传栏等,村部和舜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之间的过道院墙上是一处法治长廊,廊内刊有富有东至地域特色的法治农民画,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农村宅基地相关知识》、《妇女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为主要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着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治常识,让前来休闲的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村义务导游还告诉我们,红叶村历来注重“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宣传,那就是村里的“小宪法”,建村四十多年来就是这样的,先用于管理河湖土地,后扩大到治理村庄一切事务。现在也引入到党员管理上,83名党员统一在门前亮起承诺牌,带头践行人居环境整治和“五清一改”活动,清理村内道路及河道附近垃圾,营造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红叶村内大道小路如此干净卫生就与村里无职党员自愿领管卫生责任区分不开的,老党员不在了,新党员接着干,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这项制度已成了东流镇的一个品牌。村里有“一约两会三队”组织,在“村民公约”的约束下,村里“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红色义工队、社区服务队、法律援助队”发挥自治管理水平,让村内风清气正,村民安居乐业。

这不,村内水泥路旁石凳的一端,一位老者,一手扶着扫帚、一手握着簸箕,仔细地清扫着石凳四周的果皮纸屑。全天兜兜转转,巡视着自己的责任区域,成为他生活的重心。“人老了,干不了其他大事,扫扫地,同时锻炼锻炼身体。”71岁的操老爹告诉我们,拥有40多年党龄的他,如今是红叶村18名党员邻长责任岗成员之一,承担着村里主干道的清扫、疫情防控和邻里和睦等工作。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红叶村将党建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选出18名威望高有责任心的党员对村庄环境进行常态化的维护。

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红叶村正始终行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2012年成立村土地流转合作社,6000余亩土地“小田并大田”交由合作社运营,到去年村民领取土地租金每亩达703元,还有二次土地分红。现在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口袋有钱了,脑壳不能空。村领导班子也一直重视教育工作,早年就定下规矩,无论村穷村富,只要村民家考取了一个大学生,村里都要到户祝贺。村民也都遵循“世代奉文昌”的古训。记得十年前,那年村里考取了17个大学生,村集体经济紧张,两委干部为了不失信于民,在年底不一定拿到工资的情况下还自掏腰包也要兑现到户‘祝贺款’,一时传为美谈。”,也是善有善报,这些年,红叶村在外学有所成的学子和打拼在外的成功人士都不忘回报家乡,在引进项目、提供经济信息和返乡办厂、助力乡村振兴上立下大功劳。

这个正如壮年的村落如今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夜间的健身广场,广场舞、瑜伽艺术、大众K歌、村妇联组织的T台走秀等活动竞相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俨然就是一方文化夜市;村部二楼阅览室内,老人、孩子齐聚一堂,安静地捧着书本、认真仔细地阅读……不避讳“学而优则仕”,文化和素质总是连在一起的,有了文化就有了善治的土壤,村民素质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听村干部介绍,如今的红叶村焕发着新的活力,在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基础上,今年将重点打造省高标准全程机械化农业示范项目、160亩台湾太空莲荷花塘、红叶村农业研学三大旅游产业板块,借势东至县舜城新区教育园区建设的大好时机,继续完善好村规民约,倡导村民扫院净道,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年中一改过去的蓬头垢面,清清爽爽迎来五湖四海宾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离开红叶村的时候,回望村部大门前那面迎风高扬的红旗,感觉这就是全县的红旗村。村中那户柴门上贴着的对联让我记忆犹新,上联是“得理也让人”,下联是“邻里系天成”,虽是大实话,笔脚也很嫩生的,却让我感觉到这是新时代红叶人心声的善治表达。(汪国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