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月26日从桐城法院了解到,为认真贯彻党中央“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决策部署,落实最高人民法院“两个一站式”建设工作要求,近年来,该院积极改革创新,推动建立“集约化、网格化、信息化”的多元解纷新机制,完善非诉解纷体系,深化诉与非诉对接机制,创新“法院+”机制,有效拧紧案件“增量阀”,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是安庆市首家诉调中心整体入驻矛调中心的法院。今年1-4月份,诉调中心共受理婚姻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物业纠纷等案件348件,结案227件,其中调解183件,调解率80.61%。
重构解纷流程,构建联调联动大平台。近年来,桐城法院坚持充分发挥“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着力构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解纷体系。一是搭建联调联动平台。坚持以快捷解纷为导向,与公安、检察院、司法局等部门畅通联动协调机制,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一站式、全链条”司法服务。二是成立诉调对接中心。建设集合立案登记、诉前调解、心理咨询、审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诉调对接中心,助推构建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工作格局。整合审判资源、组建速裁团队,推行“1+1+1+1”工作模式,即“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特邀调解员+1名书记员”,将特邀调解员编入速裁团队,充分发挥速裁团队“审判突击轻骑兵”作用,打通从调解到速裁、从前端到后端的通道。对于调解不成功的案件,实行“三速三当”,即速转、速审、速结,当天立案、当天审判、当庭宣判。三是全面推进整体入驻。桐城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整体进驻市矛调中心,入驻立案登记、特邀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快审等职能团队的有14人,设立服务窗口10个,实现非诉讼机制引导调解到诉讼立案、调解、速裁“一站式”办理,着力打造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和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窗口。
创新机制,构建纠纷化解“快车道”。一是完善调解程序。将诉非联动(即“诉讼”与“非诉讼解纷机制”的联合解决纠纷)与两个“一站式”建设结合起来,加强“人民调解、律师调解、司法调解”三支调解队伍建设,让社会调解力量入驻诉调中心,共同参与诉前调解和涉诉涉法信访化解。二是强化“分调裁审”一体运行。一方面加大委派调解力度,另一方面通过调解甄别纠纷情况,做出繁简分流建议,让“繁案精审、简案快办”改革落地见效。三是完善机制聚合力。推动将万人成讼率指标纳入对镇街的平安考核,构建“过程性整治+结果性通报”制度,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有效提升镇街诉前解纷积极性和参与度。
桐城法院秉持将非诉讼纠纷机制挺在前面的理念,积极探索“诉源治理”与市域现代化治理相融合,充分发挥单元长、联防长、网格员作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网格体系。纵向依托各镇(街道)综治中心,逐步贯通市镇(街道)村三级解纷网络,市级设置诉调对接中心,在15个镇(街道)设置诉调对接联络站,在226个村居设置诉调对接联络点,实现联片调解网格全覆盖。横向衔接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和专业调解,构建协同参与的市域治理现代化新模式,配合入驻诉调对接中心的市人社局、民政局、卫健委、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发挥劳动纠纷、婚姻纠纷、医疗纠纷、物业纠纷等8个专业调解工作室作用,同时,引入心理咨询师、律师、“两代表一委员”等特邀调解员,提供调解、司法确认、诉讼等“一站式”服务,着力打造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终点站”。
为进一步提升调解工作质效,桐城法院积极探索互联网技术与调解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腿,让当事人少跑路”。一是全力推进在线多元解纷平台与审判管理系统、“云上共享法庭”无缝衔接,全面运用“微调解”、人民调解等平台,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减轻群众诉累,让司法服务便民利民。二是对接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积极向市委政法委推送诉源治理工作情况、高发类型类案情况,群体性诉讼情况以及因管理服务引发的矛盾纠纷情况,同时,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分享纠纷化解工作经验,升级打造“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谢永志 记者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