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科学岛,大科学装置闪耀光芒;漫步巢湖湖畔,安徽创新馆熠熠生辉……
八面来风,创新潮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安徽考察,都对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指示——
“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滚石上山拼搏奋斗的豪情也荡涤在江淮大地,如今之合肥,创新的基因伴随着长期积攒的创新动力与热情喷薄而出、充分涌流,深刻融入城市血脉,在这片沃土上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激活一池春水
推动科技创新风景这边独好
科技创新一直是合肥发展的主动脉,是合肥最宝贵的基因。
2017年1月,合肥成功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自此,合肥创新的步伐愈发铿锵,不断聚沙成塔、化蛹成蝶,积蓄出发展的蓬勃动能,接连涌现“独步天下”的科技成果。
全球“最快超算”需30万亿年算出的问题,“九章二号”1毫秒就能完成;2013年德国团队创造的光存储1分钟的世界纪录,被中国科大研究团队大幅刷新至1小时;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解决国际数学界6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屡创纪录,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在2021年中国科技的10项重大突破中,有4项成果来自合肥,占据将近半壁江山,数字的背后,无处不感受到合肥这座城市中创新元素的不断跃动和创新能量的持续迸发。
密集涌现的“科技之光”背后,是合肥迎难而上、向科技要答案的坚韧和热忱。
5月26日,在合肥市政务中心,一场“科技抗疫”场景主题活动如期举行,16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抗疫”产品和解决方案重磅发布,亮出了一份份“抗疫”的“合肥方案”。
智飞龙科马是一家集生物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和中科院微生物所联合研制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是全球首个上市的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已累计为全球1亿民众提供有效保护。
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与病毒较量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科技战。“抗原检测”实现病毒快速筛查,“无人消毒车”有效提升消杀效率,“智医助理”助力基层防疫减负增效,“非接触终端”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在这场“抗疫战斗”中,合肥积极发挥科创名城、产业名城优势,推动一大批“合肥造”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转化应用,并迅速投入到抗疫一线中。从源头到末端,在全流程的抗疫场景中,“科里科气”的合肥充分展现了自己科技防疫的“硬核”力量。
向法治借力量
赋能创新成就鲜明城市气质
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于一身,显然,创新已成为合肥最大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质。
然而,要想让合肥成为持续充满活力的“科技绿洲”,离不开浓厚的创新氛围和良好的创新生态。2022年1月1日,合肥市首部关于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实施,这也意味着合肥创新从此迈入了有法可依的新轨道。
在合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风景这边独好”,让创新成为最鲜明的城市特质的大背景下,《条例》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法规形式固化探索成果,体现优势,彰显特色,无疑再一次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细数《条例》细则,不仅从法治层面健全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全过程,还完善了“创新平台、人才支撑、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创新环境”全要素,系统化、体系化推动科技创新。同时,《条例》以合肥创新实践为导向,充分吸取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兼顾合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制度设计上精准、全面,既注重“前瞻性”,也强调“实战性”,可以说为合肥科技创新工作注入强劲的法治动能。
科技创新越发展,越需要良好生态。《条例》提出,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宣传科技创新先进事迹,推动创新文化、创新精神、创新价值融入城市精神。为贯彻《条例》精神,合肥将每年9月20日设为“合肥科技创新日”,通过“发布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表彰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一批科技先进人物”等活动,引领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
聚焦发展密码
厚植保护沃土催生创新繁花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门”所在,知识产权则是科技创新背后的重要“密码”。
一直以来,合肥都是科技创新的沃土,积攒了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6289件,同比增长29.17%,今年一季度,有效商标注册量311061件,每万户市场主体商标注册量2219.8万件。
知识产权维权通常存在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效果差、举证难等问题,为了让企业维权有底气,合肥也积极探索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新模式。
去年12月,在合肥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功调解晶华宝岛(北京)眼镜有限公司起诉合肥市蜀山区某眼镜店使用“宝岛”“宝岛眼镜”文字及图等的行为一案。这也是安徽首例经司法确认的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协议,开创了合肥市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新模式。
5月24日,在合肥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联席会议上,合肥市知识产权局、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等九部门联合签署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的合作框架意见》,从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环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手段,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创新举措。
当天,还组建了自贸实验区合肥片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委员会首批人民调解员队伍,首批138名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员受聘上任,这一借助“外脑”的创新之举也开启了合肥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的新起点。
此外,为了护航创新成果遍地开花,2021年12月20日,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验收,正式投入运行,这也是我省首家成立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心的建设,将大大缩减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成果确权、维权的时间和成本,对我省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