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红绿蓝”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2-06-09 10:44:50

大山深处,一芽一叶茶飘香,一人一篓采茶忙。放眼望去,金寨县大湾村一个个山头,连片的嫩绿,仿佛在大地上铺开了一张充满生机的画卷。

红日初升,乡间小道伸向麦浪尽头。清风徐徐,吹落树叶上的雨痕。“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这个被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村庄,迎来又一年的丰收。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大湾村,曾经是个贫穷闭塞的“落后村”。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大湾村,在村民陈泽申家的院子里,关切地询问村子里的脱贫情况。短短几年前,这里已“旧貌换新颜”,成了大山里亮眼的“样板村”。

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1978年冬天,小岗村农民冒着风险在大包干“生死状”上摁下红手印,掀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2016年4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点点滴滴润心扉,一枝一叶总关情。穿行江淮大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动人图景,希望的田野正焕发出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红色文化“活”起来

40多年前,小岗人用18个红手印按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惊雷”。

如今时光的列车已然驶过40多年,改革的激情依旧澎湃在这片土地。

前不久,小岗村举行了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我们深化改革,成立了国内首个乡村振兴基金。”在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看来,这一创新举措在产业发展上的促进作用正在显现。

红色历史引领人们前进的步伐,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随着改革的脉动,小岗村也迈出了乡村振兴的新步伐。

围绕正确处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条主线,小岗村不断深化农村各领域改革,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成立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自2018年起,合作社连续4年分别为每名村民分红350元、520元、580元、600元,成功实现从40年前“户户分田包地”,到40年后“人人持股分红”。

如今,小岗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6169元增长至2021年的30500元,增幅88.6%;村集体经济收入从680万元增长至1220万元,增幅79.4%。小岗村党委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小岗村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红色精神激励着小岗发展,红色文化也不断赋能。“小岗村”“大包干”等商标品牌作为无形的红色资产,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然而,在现实中,却被很多外地企业和商品占用。

2016年,省司法厅派驻的志愿律师周光成敏锐意识到保护小岗村区域商标标识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他的主张下,小岗村成立了商标维权工作组,先后梳理查找到274个已申请的商标,经过缜密筹划、有效判断,最终以“小岗村”品牌作为经营性资产,与其他公司进行品牌核价入股,共同经营发展。同时,还与部分公司通过协议的方式,将注册商标转让给双方成立的公司使用。今年1月,小岗村还与广州一家广告设计公司达成协商沟通,完成其名下“小岗村”31 类商标的转让工作,目前已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的受理审查阶段。

放眼望去,如今在小岗村这片因改革而活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图景正在不断丰富。

绿色经济“跑”起来

巍巍大别山,映照着无数英雄儿女的热血青春,位于大别山区的金寨县大湾村,一度是脱贫攻坚任务中的“硬骨头”。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与当地干群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如今,6载春秋已过,大湾村不仅实现了贫困到小康的“蝶变”,乡村振兴的步伐也越迈越铿锵。

向绿色要发展,在绿水青山中“寻宝”,是大湾村实现发展的最有力抓手。“大湾村最大的资源是生态资源,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全村干群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挖绿水青山这座富矿,大力发展茶产业。

大湾村拥有茶园5000多亩,过去的发展模式单一,收益少,资源禀赋不知如何利用,如何落地生金。后来,为了发展,该村下定决心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一家集茶叶采摘、体验、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茶厂,引进安徽蝠牌茶业有限公司入驻,帮助解决茶农茶叶销售难题。此外,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等岗位,直接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000余元。在刚刚过去的春茶季,蝠牌茶业有限公司共收购了全村1.9万余斤春茶鲜叶,该公司还计划入夏后再收购一批,用来生产红茶。

除了发展茶产业,在大湾村,乡村旅游也是红红火火。徐湾组村民汪於杰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生活艰苦,捉襟见肘。后来,在村里的支持下,他在马鬃岭脚下办起了农家乐。“这里是大漂流的起点旁,可是块生金的好地方哩。”说起自家的民宿生意,汪於杰满是自豪,通过发展旅游业,他们一家如今也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好日子,去年,民宿收入已经突破了20万元。

据了解,目前,大湾村已先后建成大别山农俗文化展览馆、“追梦路上的大湾村”展馆、大湾慢谷·幸福小镇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收益2000万元。

如今的大湾村,茶园绿野生金,游客络绎不绝,“山上种茶、家中迎客”已然成了一道别样的乡村振兴“风景线”。

法治保障“赢”未来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依法治村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解决村民合理诉求相结合、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在凤阳县人民法院小岗村人民法庭,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小岗精神”,融入了当地党委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

“我们重视前端治未病,建立了‘辖区重大事项咨议机制’,聚焦重大工程、重要工作等矛盾源头,以参加党政联席会议、专项会议、会商咨询为工作方式,为党委政府、有关基层组织提供综合统筹建议,取得良好效果。”小岗村法庭庭长王仕利介绍了法庭多渠道参与社会乡村治理的经验做法。

从“律师进社区”活动,到 “志愿律师进小岗”实践,再到“村(社区)法律服务微信群”全覆盖,2014年以来,省司法厅先后选派4名志愿律师到小岗村驻点开展志愿法律服务,并以点为据,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2017年,在全省普遍建立“村(社区)法律服务微信群”,为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奠定坚实基础。如今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上,全省6057名律师担任17542个村(居)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碧空澄澈,阳光遍洒。满眼葱郁中,金寨县大湾村,处处能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勃勃生机。小茶园看大振兴,茶经济里有“警”色,每到繁忙的采摘期,金寨县公安局花石派出所民警服务乡村振兴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茶叶企业,“藏青蓝”竭力为当地茶农、茶商、茶企提供优质高效帮助和服务。特别是茶忙季节,民警多措并举宣传道路交通安全、防诈骗知识,叮嘱乡亲们安全出行、安全运输。

民警心中时时刻刻装着群众、牵挂着群众。针对今年疫情原因茶叶滞销,民警主动作为,千方百计帮助茶农、茶企寻找销路,切实帮助茶农、茶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我省检察机关结合“守护绿色江淮美好家园”专项检察监督强化年活动,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带有普遍性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农业面源污染、饮用水源地污染等问题,督促凝聚合力共同履职,推进农村生态宜居建设,共同打造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在法治的护航下,壮美画卷正在江淮大地上徐徐展开,美好生活图景在广阔的土地上铺展,托举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未来。(记者 李斐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