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近日连绵不断的雨,让我又时时想起黄山脚下的汤口河街,想起同样在雨中的那次出行。想为此写下我的记忆,却总苦于找不到有意思的起笔——写下“从黄山南大门起一路向下”,删掉;再写“漫步在汤口的河街上”,想想还是删了。这样的起句,实在是和旅游指南一类文章是一样的套路,平淡而油滑;我打开记忆,索性让飞散的思绪带着感觉,用看电影一样的场景回放出河街的映像。
汤口因汤泉水汇聚而得名。明朝初年,程氏从歙县篁墩迁徙过来,聚族而居,形成一个大的村庄。汤口村四面环山,似一处小盆地。汤泉溪从村中流过,两岸称为河东、河西。据当地人介绍,汤泉溪上一座三孔条石结构桥的承启桥,为明朝弘治皇帝的时候所建。村内有一座程氏宗祠和两座支祠。1934年12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由方志敏、粟裕率领的红十军团机关及二十师,与寻淮洲率领的红十军团第十九师,曾在宗祠会师,方志敏还登台演讲,动员民众参军报国。
河街里有许多汤口的老建筑。程家祠堂隔壁是1934年建成的汽车站,从这个车站乘车,可以经过岩寺、歙县,到杭州和上海。现在还有站房的老房子,是汤口唯一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民国时期的建筑。昔日的汤口集镇杂乱拥挤,主要街道不足3米宽,是一条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石板路,路两边有饭店、杂货、中药、纸扎、黄烟等店铺,低矮简陋的民居也在这条河街的两侧。2004年,老镇区改造,铺了柏油路,沿河建起了整齐的两三层店面房。
我和父亲来到街口。这里有一家不大的面馆,门前有一棵树,树荫正好罩着门檐,在夏季里给人以清凉的印象。店门口的树像是从路面下钻出来,心定气闲地站在那里。在我的记忆里,阴雨天散漫的光线,让这里显出一种优雅的静谧。
走过这一段河街,有一座1987年建成的汤口立交桥,是座中型的两孔石拱大桥,桥长82米,宽18米,高16米,跨径均为25米,是205国道、103 省道的一部分。这座汤口大桥的桥墩下天然的遮阴挡雨处,为附近老年人提供了聚会场所,他们在一起下棋和聊天,舒舒服服地乘凉。石桌石椅排列在桥墩下靠山坡的平房前面,望去宛若一张独特的市井风情片。
随着汤泉溪向南,经过一连串各式各样的店面,开始从人行的河街转向汽车道。到黄山旅游的人多时,这里总是熙熙攘攘的景象。这两年疫情让游客少了很多,我到河街的时候,许多店铺关着门,仍然开门的店铺只见店里的人闲坐着,好像也是无欲无求的模样。
河街上空飘起了细雨。我们索性转入街边交错的小巷,那巷中有民居,亦有摆放两三张桌的小吃店。走在狭窄的巷道里,隔着薄薄的雨幕,仰头还能看见民居院中的绿树,在灰暗的雨幕中显露青葱的模样。巷中路为古老的石板铺就,间或还可见石板连接的缝隙里窜出青苔,脚踏上去会有些湿滑。我们一会儿就绕出了这小小的巷道,沿水泥浇筑的大路往逍遥亭方向走。
离承启桥不远,有一栋用琉璃瓦铺盖着楼顶的建筑,大门紧紧地关闭着,有些门窗已显出破败。父亲说,这栋楼里曾拍过《我不是潘金莲》。电影里男女主角在河街店面里买东西,还在汤口桥来来往往。他们住在楼里的客房,通过窗口能看见夜幕中的汤口立交桥,远处的背景是黄山秀丽的群峰。(程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