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以“市域之治”为平安安庆增色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2-06-28 14:54:48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2020年5月,安庆市获中央政法委正式批复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1期试点地区”。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动实现市域社会治理体制、布局、方式的现代化,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平安安庆建设成效逐步凸显,2021年12月,安庆桐城被中央政法委授牌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从系统观念出发

四方夯实平安基石

党的领导更有力。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齐抓”的领导体制,市委书记带头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第一责任人职责,对重大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点事项亲自督办,先后17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审议社会治理重点事项,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十四五”规划专章部署,纳入市委书记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及办理协商会(资政会)范畴,高位推进落实。在全省较早实现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全覆盖,配套建立工作交办督办等十项机制,党领导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

权责边界更清晰。市级层面重点实施“大安全”“微治理”“集结号”“大调解”“数字化”等五大工程,明确乡镇(街道)“吹哨报到”清单36项,调剂92名事业编制至城区15个街道;在重点示范县岳西县推行乡镇“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在重点示范区大观区试行乡镇(街道)赋权增能减负;以深化街道体制改革为契机,在所有街道专设社会治理办公室、网格化服务中心(综治中心),赋予其规划参与、综合管理、重大决策(项目)建议、人事考核和征得同意权;建立城市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明确37条社区网格工作事项,构建形成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社会治理链条。

社会协同更优化。市财政支持城区孵化基地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微公益创投”活动,引导15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40多类社会治理事项,各县(市、区)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分批开展“三社联动”试点,推动社会组织城乡社区全覆盖,已培育行业协会商会和社区公益慈善类等社会组织2789个、社工机构42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6600余名、注册志愿者86.61万人,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基层治理和心理服务。市委政法委会同安庆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安庆市社会治理研究院,推动“属地+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目前已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红领工作站”“多向聚力”“政法干警进网格”“雪亮+平安乡村”等特色品牌。

公众参与更广泛。疫情期间,创设“单元长联防长”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小单元作战”,2万余名“单元长联防长”配合网格长开展信息摸排、宣传引导、消杀防疫、巡逻防控、值班值守等工作,织密疫情防控网络,补齐治理漏洞缺口,实现疫情防控与基层社会治理“双赢双增效”。积极引导、广泛发动城市地区志愿者、农村地区“乡贤”和“能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全市2048支志愿者队伍累计参与服务活动7795场次,为群众办实事约1.4万件。

从底线思维着眼

四项举措筑牢抗风险堤坝

防范化解社会治安风险更高效。建立完善专业防控、联勤联控、群防群控、视频巡控“四控融合”“1.3.5快速反应”等机制制度,组建特警“轻骑兵”和“猛虎突击队”,实现“指令直达路面、处警由路面出发、支援在动中实施”。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在繁华商圈全面推广“五户联动”“十户联防”模式。扎实开展“守护平安—亮剑行动”,连续8年现行命案全破,2021年八类严重暴力案件破案率达99%、位居全省第一。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打掉涉黑涉恶团伙12个,查冻扣涉案资产约2.05亿元;扎实开展反诈人民战争,帮助群众挽回损失2亿余元。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更精细。加强源头预防、综合调处、重点攻坚,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库,对重大决策事项做到社会稳定风险“应评尽评”。全面建成县级“一站式”解纷中心,一年来各级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纠纷约1.2万件,调处率98.6%,万人成讼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用心用情做好信访工作,逐一落实领导包案、专班推进、挂图作战,办结率走在全省前列。

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更坚实。聚焦重点路段、重点时段,严管重罚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农村地区、临水临崖等道路交通安全隐患3456公里。建成全市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平台,地质灾害预警特别是实时短临预警能力显著提升。严格易燃易爆物品生产、运输、储存等各环节监管,危爆物品连续11年实现“零流失、零被盗、零炸响”。深化“护校安园”工作,健全落实高峰勤务、护学岗等机制,校园安防实现“4个100%”。市、县两级心理人才库现有专业人才569名,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在乡镇(街道)全面覆盖。

防范化解网络安全风险更严密。建立全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处置一体化机制,依法打击涉网违法违规行为。打造过硬政法网军,适时开展网络安全应急实战演练,健全网络安全信息汇集、研判、发布和报告制度,及时处理网络安全风险事件。

从效果导向推进

五治融合走出善治新路

政治引领更深入。将党建引领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市委书记带头领办基层党建项目,推动全市1.17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领办社会治理事项达3千余件。深入实施城乡基层党建“三抓一增强”工程,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形成“村(社区)党组织+村(社区)干部+网格长+挂职机关干部+下沉政法干警+单元长、联防长+志愿者”的基层治理架构。在全省率先开展党建引领信用社区试点,形成“红色物业”“网众宜心”等一批行业特色党建品牌。推广大观区党建引领“红领工作站”模式,常态化推进“双联系双服务双报到”,97家市直(驻宜)单位与86个城区村(社区)结对共建。

法治保障更有度。立足城市安全、生态环保等涉民生领域,颁布实施地方性法规,在全国地市级率先出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林长+检察长”制在全国推广。领导干部述法考核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市直单位专题述法评议工作获中央依法治国办肯定。“七五”普法成果显著,“八五”普法稳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学习宣传步入常态化、制度化,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社会习惯逐步形成。

德治教化更有效。充分发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发扬明礼让、重孝道、尊乡贤、守村规、遵家典等优质社会治理基因,“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乡贤工作法”等做法受到群众一致好评。2022年1月,举办首届“见义勇为、德耀宜城”颁奖典礼,表彰15名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在全社会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营造“530万人民创平安、宜城处处有英雄”的生动场景。

自治强基更有方。全面落实“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四议两公开”和“一约四会”等制度,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推广桐城市黄甲镇“村民说事”“积分超市”等做法,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基层治理,用“小积分”兑出幸福生活。推广望江县“两商衔接”机制做法,通过参政议政、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增进共识。

智治支撑更有为。坚持城市数据中台、数字城市运营中心“双轮驱动”,强力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目前,数据中台已编制7500余个资源目录,归集、治理完成全市(含县、区)263个部门(单位)88.58亿条数据,汇聚视频3.2万路,实现“一网观全域”;城市运营中心投入使用,通过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上下联通、互联共享。大观区“治理大脑”作为全省唯一区级平台入选全国示范案例。市级“雪亮工程”全面建设完成,“雪亮+平安乡村”稳步推进,已整合接入视频5万余路,发动群众参与视频巡查。(李江斌 张艺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