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公布上半年消费者投诉情况以及七大投诉热点问题。记者了解到,上半年,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44194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41亿元。其中,上海市消保委受理投诉151548件,江苏省消保委受理投诉154553件,浙江省消保委受理投诉27195件,安徽省消保委受理投诉10898件。按投诉类别分,商品类投诉共194167件,占投诉总量的56.41%;服务类投诉共150027件,占投诉总量的43.59%。
格式合同藏霸王条款 老年消费套路陷阱深
格式合同大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都可能会与经营者签订合同,有些不良商家为了利益,在合同条款中加入加重消费者的义务,免除乙方责任的不公平格式条款,这些条款明显违背了公平合理的基本原则,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长三角消保委联盟提醒,不公平格式条款多出现在汽车、房屋、旅游、健身、美容美发等多个日常生活领域,让消费者苦不堪言,其问题主要集中在经营者利用格式条款减轻或免除其法定责任、限制消费者的权利、规避自身经营风险等方面,消费者应当格外注意。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银发经济”具有巨大发展前景,但随之而来的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突出,与之相关的养老服务、老年养生保健等针对银发消费者的特有服务成为投诉热点。投诉的主要问题包括保健产品质量问题,轻则造成老人经济损失,重则耽误病情;旅游服务以低价甚至免费来吸引老人,并在旅行过程中强制购物,造成大量纠纷;推销所谓收藏品牟取暴利、鼓动老人用养老钱乱投资等。
新能源车维权取证难 美容行业违规乱象多
随着油价不断上涨,新能源汽车正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行业发展速度迅猛,产品热销也引发了大量投诉,消费者普遍反映车辆发生故障后取证难、鉴定难、协商难。记者了解到,相关投诉问题具体包括电池质量差、续航里程与宣传不符;车辆制动突然失效,失去控制;车辆实际配置与广告宣传不符,涨价减配、捆绑销售;售后服务承诺无法兑现等。
街面上大大小小的美容院比比皆是,很多消费者无法辨别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服务的区别,给不良商家钻了空子。生活美容是指运用化妆品、保健品和非医疗器械等非医疗性手段,对人体所进行的皮肤、毛发的护理、按摩等带有保养或者保健型的非侵入性的美容护理;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生活美容商家存在“免费美容”诱导、强制消费者大额充值、使用低劣美容产品、虚假美容效果、超范围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等情况。
熊孩子充游戏退款难 预付式消费易充难退
受疫情影响,不少学校停课改为线上教学,让自控力和认知能力欠缺的未成年人有更多机会接触网络,未经监护人同意进行网络游戏、直播大额甚至巨额充值、打赏等纠纷频发,引发消费投诉。由于孩子用家长的身份证注册账号,并进行大额充值,后删除交易短信,让大人无法觉察,等大人觉察到账户交易异常时,为时已晚,而游戏公司则以账户是成年人实名认证为由拒绝退费,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消费者常因举证难而陷入困境。长三角消保委介绍,由于网络游戏涉及研发者、运营方、收款人、应用程序商店等,消费者无法甄别责任主体,经营者之间相互“踢皮球”推卸责任。
疫情原因也导致很多线下门店服务不得已暂停,因此涉及到大量预付式消费合同无法履行,引发投诉。主要包括婚宴、婚纱摄影等服务行业因暂停营业期间,服务合同无法履行,消费者要求退订或延长时效,遭商家拒绝;美容、美发、洗浴、健身等生活服务行业,因直接接触顾客、存在易感染的风险或者防疫措施不到位,消费者提出退卡退费;因疫情封控,商业停顿造成少数行业企业资金紧张甚至断裂,关门停业无法兑现服务等。
近年来网络直播带货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消费的重要途径。相关投诉主要集中于家用电器、食品、日用品、服装鞋帽等行业,内容包括虚假宣传,经营者在网络上对商品或服务的外观、功能、赠品、优惠措施等宣传与实际不相符,如宣传可在收货之后退还差价,但实际不兑现;商品发货不及时,有的甚至未经消费者同意直接取消订单;商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如食品内含异物、食品变质、家用电器不能正常使用等;售后服务得不到充分保障,消费者要求退货或赔偿损失,商家消极对待等。(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