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电子幕墙上,实时滚动更新着辖区各点位的信息;对讲机里信息不断,紧密而急促;一双“鹰眼”紧盯屏幕,目光如炬,在海量信息中飞速捕捉蛛丝马迹……
“对,就是他,快上!”
收到信号的民警们立即展开抓捕,距离报案不到12小时,一起特大珠宝盗窃案嫌疑人杨某某就被抓获归案。
对讲机这边,眉头紧锁的宣庆忠终于舒展开来。
宣庆忠是安庆市公安局迎江分局的一名普通民警,从警29年以来,始终坚守在公安一线,密织着辖区的平安网,也织就了自己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今年5月,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会上,他获得了“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的荣誉称号。
冲锋在前的“一线尖兵”
1968年,宣庆忠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警察家庭。在他小时候,父亲每每破了案子都会回家分享喜悦,看着父亲自豪的模样,他也立志要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为民解忧的人民警察,一颗小小的种子就此在心里生根发芽。
“那是1993年的1月1号,我永远都记得那一天。第一次穿上警服,在街上巡查,兴奋激动的情绪溢于言表,简直不知疲惫,就想这么一直走下去。”当年,宣庆忠通过招警考试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第一天穿上警服走上岗位的情景至今都镌刻在他的脑海中。
“不怕苦不怕累,永远冲锋在第一线”,这是同事们对他最多的评价。凭着对职业的向往和满腔的工作热情,宣庆忠每天不知疲惫地执行街面巡逻、防暴处突以及城市管理等各项任务。
在他的右手上,有一条几厘米长的烧伤疤痕,如同勋章一般,刻在了宣庆忠的职业生涯里。
“这个疤痕可有些年头了。”宣庆忠回忆,刚工作不久,一次在路面巡查时,得知附近突发火灾,他和同事们距离近,立即赶过去,当时有群众反映,家里有液化气罐。“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了解情况后,宣庆忠当即和同事们决定进火场,把液化气罐带出来。由于起火房屋是老房子,火势较大,宣庆忠和同事们先后背出了液化气罐和一些贵重物品,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手也不慎被烧伤,因此留下伤疤。
“做警察的,危险时刻就该冲在前面。”宣庆忠打心底里对职业的认同感更深一层。
面对社会治安形势新变化,大数据时代的新特点,安庆公安积极转变理念,全面拥抱现代科技手段,精准打击新型违法犯罪。2010年,宣庆忠来到安庆市公安局迎江分局工作,转岗视频侦查岗位,这次调整也让他从一线逐渐转至幕后,一头扎进了警务信息化的探索中。
火眼金睛的“鹰眼警察”
转岗之初,迎江公安分局的信息化尝试可以说是一片荒地,就等着有人去开垦、去挖掘,而宣庆忠也再一次选择了冲在前。
“我心里明白科技催生战斗力,但当时可以说是个彻彻底底的门外汉,全部都要从零开始,真干起来难度可不小。”为了干好这件事,宣庆忠埋头苦学,将工作中的难题逐个记下,不仅查阅资料,还虚心请教,直到将问题全部解决。他还刻苦钻研科技信息技术和公安业务,将它们融会贯通,靠着自己的努力,宣庆忠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岗位技能和精湛的业务本领,逐渐从一个门外汉淬炼成了信息化的行家里手、警务信息的侦控尖兵。后来,他还大胆探索,创新技术,总结提炼出了不少工作技战法,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公安技术基层革新三等奖,并在基层一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凭借着精湛的视频侦查技术和超强的职业敏锐性,宣庆忠屡破大案、要案。
“警察同志,不好了,我们店里几百件珠宝首饰被偷了。”今年3月17日清晨,迎江公安分局接到辖区一珠宝店员工报案称,早晨打开门上班时,发现店铺惨遭偷盗,被洗劫一空。
案发当夜风骤雨急,城市里的人们早早地伴着雨声酣然入睡。犯罪嫌疑人身着黑色雨衣,戴着口罩和手套,做足伪装,趁着夜色撬开了店南侧的玻璃门通道,然后钻进柜台,将里面的大量珠宝、首饰洗劫一空。
接到报警后,公安机关第一时间成立专案组,然而恶劣的天气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掩护”,将作案痕迹冲刷殆尽,现场留下的线索几乎为零,给破案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有难题,怎么办?宣庆忠站了出来,主动申请承担案件的视频侦查任务。
有伪装,加上恶劣天气,又是夜间,监控视频能见度较差……一场“猫鼠追逐”紧张上演,宣庆忠争分夺秒,根据现场勘查情况,巧妙地结合相关轨迹进行追踪,最终锁定了一名杨姓男子有作案嫌疑。近百万的案值可不是小数目,为了不出任何差错,严谨细致的他又进一步比对分析,最终发现其中一处重要特征吻合。
“就是他了,可以抓了。”听到这一指令后,蹲守已久的民警立刻展开抓捕行动。推开门时,正在清点盗窃来的珠宝的杨某某傻了眼。
人抓回来了,来不及歇气的宣庆忠,又紧锣密鼓地和同事们对嫌疑人进行审讯。在大量的证据面前,杨某某最终低下了头,如实供述了当日凌晨在珠宝店盗窃的犯罪事实,价值100多万元的珠宝也悉数追回。
“兵贵神速,听说这案子多亏了宣主任,报案不到12小时,就抓住大盗,帮我们追回了损失。”对于公安机关的神速破案,珠宝店老板张智明直竖大拇指。
甘为幕后的“最强大脑”
“师父常常跟我们说,只要认真发现,犯罪分子往往都是无处遁形的,有他这个‘最强大脑’,再复杂的案子我们也不怵。”在徒弟江林檎眼中,师父宣庆忠严谨、踏实,就像团队里的定海神针。
清明节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不少人会选择返乡祭祖。去年清明节前夕,宣庆忠的心也始终悬着,他在等一条“大鱼”。
“这个嫌疑人我已经关注两年多了,甚至把他的照片放在了电脑桌面上,对他的各项信息、体态、特征早已了然于胸,就等着有一天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原来,在2000年,犯罪嫌疑人董某某在上海市伙同他人聚众斗殴致一死一伤,随后潜逃,因此被当地警方列为网上在逃人员。因为其户籍地在迎江区,所以宣庆忠敏锐地注意到这一信息,并持续关注。考虑到中国人的传统家风,他每年重要节假日都会格外关注这一群体。
“暂停、快暂停,回放刚刚的画面。”2021年4月4日11时许,一个熟悉的身影通过视频监控出现在宣庆忠的视野中。
“应该就是董某某没错了。”一时间,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涌上宣庆忠心头,随后他立即分析嫌疑人的行动轨迹,并将情况上报。经过视频侦查,宣庆忠最终锁定了其大致的藏身之处,侦查员在视频侦查的基础上,经过秘密排查发现,嫌疑人冒用其哥哥的身份信息隐匿在辖区一家民营企业打工。经蹲守,4月5日,董某某成功落网,至此,也结束了他长达21年的潜逃生涯。
随着科技赋能作用越来越突出,宣庆忠所在的视频侦查岗位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很多时候刑侦、巡特警、派出所等单位都需要支持。为了更好地以情报服务实战,以情报服务基层,宣庆忠带领团队9人,24小时轮流坚守在岗位上,无论大小案件,只要需要,就会沉浸在海量的数据中寻找蛛丝马迹,撕开案件的突破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幕后神探”。2017年至今,宣庆忠通过视频侦查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43人,抓获网上在逃人员74人,摧毁犯罪团伙14个。
心系群众的“暖心警哥”
“信息服务实战的本质就是服务群众需求。”宣庆忠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切切实实这样做了,在群众们眼中,他俨然成了一名“暖心警哥”。
今年87岁的老人郭兆如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时常一不留神就走丢了,几乎离不开人。他第一次走丢是在一个初春,当时家人报案称老人8点左右就出门了,直到下午还没回家,家人分头寻找很久也没有下落。
“这种事就是要和时间赛跑,父亲年纪又大,意识也不太清晰,没带手机和现金,我们实在太担心了。”老人的儿子郭刚第一时间求助警方,并在朋友圈发布寻人启事。
▲宣庆忠(右)正在指导徒弟江林檎研判视频线索,为案件侦查提供支持。 记者 徐奥萍 摄
得知这一情况,正好忙完手头工作的宣庆忠立即打开系统,通过视频寻找老人的踪迹,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巡查,最终在距离市区30余公里外的月山镇一处视频监控中发现了老人的身影。宣庆忠第一时间将这一信息分享给其家属,随后,其家人在一处马路牙子上发现了筋疲力尽在此休息的郭老。
“当时拎着一盒脑白金,告诉我们他准备走到桐城老家,回去看老母亲。”原来,老人家由于大脑退化,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也不记得母亲多年前已故,还准备步行回老家看望。
“一个老人怎么能不吃不喝,不知疲倦地走30多公里?”这一次经历让宣庆忠心里生出了不少疑惑,为此,他特地请教了相关专家,得到的答案是这些老人由于神经系统退化,自我保护能力弱,很多时候是感觉不到疲倦的,除非身体到达极限,否则他们会一直消耗下去,这种情况其实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必须要做好看护工作,一旦走失,必须尽快找到,避免更坏的情况发生。从那以后,每次遇到有群众走失的情况,他总是尽全力寻找,提供线索,仅近3年,他就帮助找回走失老人、孩童47人次。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要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后,宣庆忠抽了个时间回家和80多岁的老父亲分享这个好消息,父亲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也让他的内心充满了紧迫感。“我还要继续努力,在这场比智力、比体力的‘猫鼠较量’中,要始终比犯罪分子更快一步、更强一筹。”(记者 徐奥萍 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