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在社区矫正监管教育中,注重在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创新监管方式、优化管控措施、强化手段运用,坚持精准施策,力争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全面复盘”加强预测预警
“从罪名分布看,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515人,占比23.49%;危害公共安全罪7327人,占比22.9%;侵犯财产罪6002人,占比18.76%……研究发现,诈骗罪、盗窃罪、危险驾驶罪、寻衅滋事罪这4类罪名的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比例高。”这段梳理文字,摘自《2021年度全省社区矫正矫情分析报告》。
全面掌控社区矫正矫情是做好防范的起点,是精准预测预警的基础。2021年,我省在全国首创矫情分析研判制度,出台《安徽省社区矫正矫情分析办法》,建立省级机构每半年、市级每季度、县级每月和司法所每周的矫情分析会议制度。
今年1月,省司法厅召开2021年度全省社区矫正矫情分析会。这次会议不是惯常的工作汇报会,不满足于“蜻蜓点水”式的浅显分析,而是包括个案分析、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动向分析等在内的“全面复盘”。会上发布的《2021年度全省社区矫正矫情分析报告》内容翔实,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既分析问题表象,又探索本质规律,抓住要害、找出痛点、点准穴位、瞄准靶心。
以《报告》中有关重新犯罪案件的分析来看,既梳理出地区差异,也探讨了与犯罪类型、矫正阶段、学历、年龄之间的关联性,在有理有据的事实面前不难发现,社区矫正对象入矫时间越短、文化程度越低,重新犯罪的可能性越大。这为各地找准安全风险和隐患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目前,全省各级召开矫情分析会议18236场次,发现并整改重大安全隐患74个,有力提升了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量身定制”社区矫正方案
6月,淮北市杜集区社区矫正管理局面向女性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以“心向阳光行向远方”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针对女性敏感多虑的身心特征,以及家庭关系紧张、社会关系疏离等实际情况,工作人员鼓励她们寻找内心力量,勇于破除枷锁,正视自己的需求,修复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人生。
正如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社区矫正对象的情况也千差万别。《社区矫正法》要求: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裁判内容和社区矫正对象的性别、年龄、心理特点、健康状况、犯罪原因、犯罪类型、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实现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
去年,我省结合实际制定了《安徽省社区矫正对象分期分级分类管理教育办法》。《办法》确定了分期矫正原则,将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期分为初期、中期和末期,针对社区矫正对象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入矫教育、常规教育和解矫教育:确定了分级管理措施,明确社区矫正机构从裁判内容、风险评估、现实表现、危险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将社区矫正对象划分为重点管理、普通管理两个等级;确定了分类管理方法,按照四种情形进行分类,在监督管理措施和教育矫正方法上有所区别。
差异化、个别化的矫正措施,有力提升了管理教育效果。濉溪县借鉴疫情防控健康码制度,将“三色管理法”运用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把社区矫正对象划分为高风险红色、中风险黄色和低风险绿色三种类型,切实筑牢了安全防线。
“十字路口”导引前行方向
从一言不合就出手,到学会理性表达自己的不满。对于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李某为人处世的变化,马鞍山“小马护苗”团队的心理咨询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每一名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都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需要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一起共同面对。《社区矫正法》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特殊情况设立专章予以特别规定,要求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与成年人分别进行,采取针对性的矫正措施。
马鞍山市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领域打造了“小马护苗”特色品牌。通过建立科学化的档案评估,摸清底数;通过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引导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驱散心中阴霾,提高应对挫折和变化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社区矫正对象李某因犯聚众斗殴罪入矫,当时只有17岁。经心理测试发现,其具有强迫心理,偏执、焦虑、易被激怒,外在表现就是人际关系紧张,习惯用“拳头”去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师通过“赏识教育”慢慢打开李某的心门,与其建立起信任关系,帮助他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激发奋斗动力。在一年的矫正期内,李某戒掉了游戏瘾,工作也步入正轨。在解矫前的最后一次谈话中,李某真诚地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说:“谢谢你们的帮助,让我走出了泥泞沼泽,让我觉得以后的生活有奔头、有盼头!”(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