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靠法说理 融礼于法 ——合工大文法学院对宣城市人民调解展开调研
来源:马涛 阅读量:10000 2022-08-03 10:14:59

人民调解制度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调解制度是同中国的社会传统和文化的进展紧密相关的,传统和文化孕育了独特的调解制度,如今,成熟的人民调解制度也增进和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022年7月14日-19日,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青春兴宣实践服务团前往拥有“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宣城市进行人民调解实地调研,其中重点调研了宣州区济川街道、澄江街道、泾县桃花潭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地,探索新时代下人民调解发展的新路径,总结发展新经验。

调解四步法——理论联系实践 工作促进和谐

立足群众现实需求,宣州区济川街道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陈更生在实践摸索中总结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经验,为基层调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法支持。依据实地采访,团队了解到济川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每年要处理上百起群众纠纷,大量的实战经验使陈更生提炼出“静听”“取证”“公心”“巧调”的调解四步法,形成了“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的调解精神内核,以情理法的高度融合帮助济川街道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团队在对陈更生的深度访谈中了解到,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既有流程的规范性,也有立足现实的灵活性,灵活性和规范性的充分融合使得人民调解在处理群众矛盾的过程中具有庭前调解、私下解决等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实践服务团成员参观调解成果


警民联调室——科学合理布局 服务前移哨所

“群众事情无小事”。面对团队的采访,宣城市澄江街道警民联调室调解民警陈修春警官一直在强调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调解核心,将调解工作落到实处。作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警民联调室承担了派出所的众多纠纷案件的调解,是人民调解的一种新尝试。在对群众的采访中,团队成员经常能听到他们对警民联调室的称赞,同时也能从群众向警民联调室赠送的一面面锦旗中感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在点点滴滴小事中,联调室展现出警民一家亲的和谐氛围,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只为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的。 

▲实践服务团成员采访群众


“罗哥说事点”——由“礼”说“法”话  由“和”讲调解

“别看一个‘点儿’没多大地方,却真能给大家办实事。”宣州区澄江街道塔影社区一居民面对采访团队说到,就在上个月,困扰他许久的问题终于在“罗哥说事点”得到解决。信息员罗宣林采取“唠家常”的形式,让双方当事人的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在喝茶谈心的过程中充分暴露出来。“罗哥”通过多种方式安抚双方的情绪,利用情理和法理双管齐下的方法来解决纠纷,将传统的礼和现代的法相结合,实现社区邻里关系的和谐。说事点内众多的奖状荣誉和群众合影纪念见证着老罗多年的工作实绩,体现着他充足的工作经验。老罗说:“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无论是解决邻里纠纷还是债务维权,多数时都要借助法律的武器,所以‘罗哥说事点’对法律服务的引进,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认可。”法律是调解的准绳,是调解协议生效的保障,人民调解要坚持依法调解,客观公正地为人民服务。而将“和”的观念融入法律中,更是让人民调解制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因素。

▲实践服务团成员采访罗宣林信息员


桃花潭镇调委会主任任翔——耐心倾听民意 巧计善解民忧

“时间再晚不迟去,工作再忙不耽误,事情再小不推辞。”泾县桃花潭司法所所长、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任翔一直把这句话牢记在心里,运用于司法实际中。在采访过程中,任翔主任分享了他十几年积累下来的调解经验,例如“重大问题特事特办”“善于借鉴优秀的调解案例”“掌握群众思想情绪变化”等等,同时带领团队实地参观学习了人民调解员具体如何调解纠纷。经过半参与式观察,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乡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纠纷类型以及纠纷的多样性和矛盾处理的复杂性。团队据此研读了任翔他们办理的一件件,一桩桩具体的调解案例,对人民调解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实践服务团成员与任翔主任合影

   

时代新青年—— 培育新力量 争创新辉煌

队伍建设突出“名师带徒”,助力年轻调解员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泾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引进应届毕业生,为调解队伍注入新鲜活力。新老调解员定期开展培训交流会,提高队伍专业素质建设,形成一支新时代年轻有活力的调解队伍。年轻调解员也为调解带来了很多新方法新思路,乡村百姓也都同样很认可年轻调解员的办事态度和能力。

在泾县这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团队成员们切身感受到了拥有坚定信念、灵活技巧、出色能力的人民调解员在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坚持依法客观调解的情形,感受到了人民调解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在采访过程中,团队在传播视角下也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调解员们靠“法”说“理”,融“礼”于“法”,让实践服务团成员切实感受到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与人民调解的羁绊也越来越深。

今后,实践服务团成员作为青年人会积极整理好人民调解员访谈记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让全社会感受到人民调解员的温度和智慧,感受到人民调解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的一份力量。(合工大文法学院 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