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两轮黑色电瓶车撞伤七旬老人后,骑行人趁着夜色逃之夭夭。面对案发现场无监控无目击者的严峻局面,舒城交警依托沿途监控,采取“以车找人”等追逃战术,仅用30多小时就成功侦破此案,并将逃逸人王某抓某归案。8月1日,笔者经办案民警的讲述,了解了此案艰难、曲折的侦查过程。
7月2日7时20分许,舒城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四中队接到沈某的报警电话称:当日凌晨4时许,他母亲林某在步行上街途中,被一辆两轮电动车撞倒在地。其后电动车迅速逃逸,林某因伤势较重,即将转送合肥住院治疗。闻警出动的民警张旭、毛杰等赶到现场后发现:案发地在346国道马河口中学附近,现场周边为大片农田,且此处无监控。经走访也无目击者。因案发与报警时间相距3小时,现场已被环卫工清扫干净,仅遗留下一滩30多厘米的血迹。此外,林某只告知其子她是被电动车所撞,而当民警赶到医院询问时,林某已入昏迷状态无法说话。此案属“零线索”,锁定案发时间是第一步。民警找来一名七旬老人,请他从距现场百米外的监控步行到案发地,由此测定所需时间为4分30秒。随后,民警通过查阅周边监控视频,并经林某家属辨认,确定当日凌晨4时30分途经现场的身影就是林某。围绕这个时间段,民警依托沿途监控,分组摸排案发后途经现场的上行(下行)电动车。经海量排查取证,两辆涉嫌电动车进入民警的视线。监控显示:这两辆同向行驶的电动车在案发前,始终保持百米间隔,但在驶离案发地却发生了超车行驶。民警反复回放后推断:前方那辆黑色电动车有重大疑点。根据历年来的夜间巡逻工作实践,民警经分析认为:在这个时间段骑电动车赶路的,多为进城务工人员,且行驶里程也不长。四中队集中警力马不停蹄地展开了“寻车”之旅。民警调阅沿途大量监控后,发现涉嫌电动车在进入城区欧洲华城某工地后,不仅无法看清骑车者的相貌特征,电动车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此后,民警着便装扮成购房客户来到工地,虽逐车辨认一无所获,但另一路民警走访中得知:在该工地务工者多为南港镇村民。顺着这条线索,民警赶到该镇某工厂调阅监控时,清晰看到当天凌晨4时许,这辆涉嫌电动车从某小区出门上路。民警前往该小区查看监控,并询问了物业公司,虽能确定该车骑行者在此居住,却无法获取此人的身份等信息。对此民警在小区内聚焦停放的电动车,展开了“拉网式”搜索排查,十多分钟后案情迎来了柳暗花明的转折点。民警发现某幢楼下停放的电动车,与涉嫌车特征十分吻合,且该楼某层窗户外垂下电线,正给该车实施“飞线”充电。民警循“线”上楼敲门见无人应声,便立即返回楼下蹲守。在民警艰苦蹲守三小时后,7月4日晚7时许,返回家中的嫌疑人王某被民警抓了个正着。在当晚的询问中,王某对其7月2日凌晨骑车撞人后逃逸的事实供认不讳。
经内审外查:7月2日凌晨,王某骑行黑色两轮电动车,前往城区欧洲华城旁的工地上班。期间,他由南港镇出发沿346国道由南向北途经马河口中学附近时,将步行的林某撞倒在地后,眼见路上无人便继续由南向北骑车逃逸。在逃逸过程中,王某不仅行驶线路偏离正常轨迹,还更换了头盔,直至进入欧洲华城旁某工地后,又玩起了人、车“失踪”的把戏,企图以此躲避沿途监控,并扰乱交警侦查视线。
目前,林某在住院治疗中,此案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樊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