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忆峥嵘岁月】绝知往事不如烟 身自贫寒梦不凡
——记宿松92岁老兵余珍华
来源:何其三 阅读量:10000 2022-08-09 17:17:19

余珍华,92岁,现住高岭乡青云村新铺组,生于1930年8月11日,1958年入党。时值炎夏,他穿着半旧的灰色长袖衬衫,个子偏高,身形偏瘦,腿脚不太灵便。一见到我们,他便热情地跟我们握手。

(余珍华老人近照一)

老人说他一岁半时父亲去世,26岁的母亲不幸成了寡妇。在那个时候,在他们那个地方,宗族势力很强大,当时的规矩是生了儿女的寡妇,改不改嫁不由自己决定,幸得生了余珍华和他姐姐,他可怜的母亲得以忍气吞声地过了两年。在他三岁的时候,夫家不经他母亲的同意,要发卖他母亲。听到消息后,他母亲拖儿带女,连夜凄凄惶惶地投奔了娘家。

当时余珍华的外婆健在,三个母舅身强力壮,余家不敢上门抢人,他母亲才得以过了一段不用提心吊胆的日子。余珍华13岁时,经常郁郁寡欢的母亲因病去世,他成了孤儿,依傍着外公外婆生活。由于家贫,余珍华日书未读,9岁就开始帮地主家放牛,一直放到19岁。1949年村子里闹共产党要来,地主吓得不敢请人,余珍华失去了饭碗,古历1949年3月两手空空地回家,家徒四壁,破锅冷灶,日子过得很是凄惶。

余珍华清楚地记得,1949年4月,解放军已开始渡江,他作为积极分子,参加了运粮队,运送粮食给望江的解放军的战斗部队。老人说天很冷,起着西北风,他衣衫单薄,但内心火热,因为一路小跑,额头上还沁出了汗。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让正当青春年少的他热血沸腾,就此萌生了参军的愿望,参军梦让他对生活充满了热切的向往。

为了实现参军的梦想,他整日守在路口上。有天看到畈塘坝上来了一行人,余珍华赶紧跑过去,问过后知道是县委书记程西海带一排战士去太湖徐桥开会,他赶紧拦住,提出了参军的要求。程书记答应了余珍华,让他立即跟着他们一起走,就这样余珍华参军了,所在部队是宿松县大队第一连。他至今还记得大队长朱何枝是陈汉人,连长叫张连仲,指导员是姚文彦,排长余本言是四川人,说话带浓重的四川口音,班长叫桂河清(谐音)......这些名字,这些曾经与他亲密相处过的人,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记忆里,历经七十多年的风霜雨雪,依旧清晰无比,由此可见老人对当时所在连队的深情和依恋。


(余珍华老人近照二)

扫尽妖魔不畏难

太宿望三个县成立县委,陈亚强担任第一任县长,余珍华给他牵马。刚参军,余珍华对一切都感到很好奇,尤其是对手枪,趁着程书记开会,他同几个战士在祠堂里烧饭,便软磨硬泡地从一位马姓副班长那里拿到了枪。由于不得要领,不知道怎么触动了扳机,枪走火了,砰砰几声过后,程书记他们以为发生了情况,火速赶到现场,知道是余珍华擦枪走火,一看马屁股被子弹擦掉了一大块皮,装满油的大缸被打破了,油淌得到处都是,气得火冒三丈。因为余珍华是新兵,马副班长负主要责任,被关了两天禁闭。从闯祸的那一刻起,余珍华知道了,他再也不能用放牛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他是革命战士,要服从组织,要遵守纪律,遇事要谨慎,不能毛手毛脚。

国民党反动派在覆没的前夕,为了进行垂死的挣扎,勾结同善社和大刀会的主要首领,策划进行武装暴动,进行一番策划之后,于古历二月十七日,三月二十三日,四月六日及四月十九日,先后在陈汉三河口、二郎河、坝头、王家湾、玉树观等地,发起了大刀会武装暴乱,攻打宿松县区、乡政府,捕捉我革命同志,疯狂至极。

49年4月,余珍华随部队剿除大刀会。部队在宿松乌池庙里俘获几个国民党兵,打过竹墩桥,自卫团第2营营长汪庆豪逃跑。老人说当时汪庆豪的势力范围很大,占据了九姑、许岭、复兴等地区,后来部队收编的俘虏大部分是汪庆豪的手下。部队过了坝头,然后到复兴,又从复兴赶到汇口镇的漕湖,参加镇压大刀会发起的暴乱。

那次暴乱,大刀会众七八百人,妇女组成的花篮会也参与其中,打扮得妖艳无比的妇女,背上背着长矛,左手拿着折扇,右手提着花篮,嘴里喊着刀枪不入,后面是拿着大刀的大刀会众,敲锣击鼓,汹涌而来。我军这边才130人,人数比较悬殊,当时连长姓张,指导员姓姚,为了减少伤亡,上面明令禁止开枪开炮。匪徒们看到我军不敢开枪开炮,越发气势汹汹,有恃无恐,露出了凶残的本性,用大刀砍死了好几个战士。张姚二人一看形势不对,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对凶残的敌人实行武力镇压。张连长一声令下,战士们纷纷射击,麦田里横七竖八地躺满刀匪的尸体,此战俘获了头目罗东山,大刀会会众纷纷投降。

清除大刀会以后,部队开拔到程营,并在程营进行短暂修整,然后开拔到老洲头。彼时陈汉乡大刀会活动猖獗,余珍华所在部队接到命令,立即开拔,进军陈汉,合力剿灭了大刀会,这样宿松境内的反动组织大刀会基本肃清。

建设机场斗敌顽

解放后,余珍华随着部队来到后方,担起保护后方的责任,老人说宿松县那时有三个连的武装。随后他又调到铁道兵团,跟随部队北上。部队里好多南方人水土不服,又吃不惯粟米(小米),拉肚子拉死了好多人。此时恰好成立了华东军区空军,唐亮司令员知道了这个情况,正好缺人,就把一部分南方人调到了南京,其中就包括余珍华。49年11月余珍华到南京,在南京仅仅过了个年,50年又到上海,建设江湾机场,随后再到上海虹桥,建设虹桥机场。老人自豪地说:虹桥机场真的是我们一手一脚地建设起来的啊!刚去的时候虹桥遍地都是芭茅荆棘,野兔獾子到处乱窜,好几个团的战士们,天天拿着镰刀,冒着烈日,割草平地。

老人说虽然解放了,上海的形势还是很复杂,到处是潜伏的特务和反动组织成员,稍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部队规定,外出必须三个人以上,穿便装,免得敌人知道了身份,会加以残害。有些战士被推到了黄浦江里,老人清楚地记得某连的连长单独执行任务的途中,被化妆成窑姐的潜伏特务跟踪 ,抓住后用烧得通红的铁丝通肛门,受尽折磨,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

老人说那时的敌人特别善于伪装。他记得有个叫王小根的,在部队开汽车,特别积极,表现非常好,多次立功,经常受到嘉奖。如果不是亲眼看,没人会想到他是潜伏的特务。

上海公安接到线人情报,说一群特务在聚众开会,要求余珍华所在部队,协助抓捕。空军战士和地方干警悄悄包围了会场,在三十个特务里面,余珍华竟然看到了王小根!他一下子就愣住了,然后才明白,王小根每天晚上把汽车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有时候还在车上睡觉,当时以为他是爱岗敬业,现在才知道他是晚上方便在那里偷偷发电报给敌方。余珍华一下子意识到了斗争的复杂性:敌人就在身边,危险就在身边,要时刻警惕才行,不能被敌人的伪装所迷惑,潜伏的特务未必长得穷凶极恶,那些在身边闷声不吭,显得纯朴老实的人,说不定才是最危险的敌人。

人到无求心自安

因为祖母替他养了一个童养媳,等于有了家口,时任上海华东空军后勤部队上海六十三仓库(老人说部队番号不对外公开)公务班班长的余珍华被要求回到原籍。他55年4月回来,5月14日到家。老人不无遗憾地说当时上海特别缺人,宿松有好多没成家的,都留在上海工作了。

老人笑着说他到地方后,做了三天半生矶乡的乡长。当时张乃成政委特别喜欢他的踏实肯干,便安排他到生矶小乡做乡长。他说三天半是这么度过的:第一天熟悉情况;第二天召集村民开会,余珍华一看会场的纪律特别差,男的抽烟说话,女的低头纳鞋底。非常生气,桌子一拍,大喝一声:都给我站起来!第三天又开会,偌大的会场,无一人到会;第四天上午宣告辞职。余珍华说他那时就知道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决定老老实实干点实事,在一些平凡的岗位发光发热。

他后来到食品站,再到毛坝当公安助理员,66年3月调到毛坝7月调到西源,一呆13年,78年调河塌乡,发展农业机械化,当农机队长,1982年离休。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的,只要是党交给的任务,他都无条件的完成。老人幽默地说:“我只会实干,有时候还加上蛮干!”。

老人拿写好的遗嘱给我们看,遗嘱里他要求在他死后家人一切都要遵照国家的政策办事。提到立功受奖,老人突然兴奋起来,说1954年他做通讯员,荣立了三等功,得到华东军区后勤部嘉奖。老人遗憾地说,证书奖状都给孙子搞坏了,但是内容他还记得,然后他朗声背给我们听:余珍华担任通讯员三年以来,未曾泄露任何秘密,不惧风雨雪霜,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在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穿着军装,敬着军礼的英气勃发的余珍华!


(余珍华老人的遗嘱)

老人在部队里念过三个月的扫盲班,加上刻苦好学,离休后特别喜欢看书。老人小小的方桌上堆满了书,我翻看了一下,大多是党史类的,还有《大决战》、《宿松烽火》等,老人说虽然身处偏僻的乡村,但这样的生活他心满意足,内心也非常安宁。我想内心的安宁可能就是老人长寿的原因。

看着这位历经战火洗礼的年近百岁的老人,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正是这些老兵,正是通过他们的亲口讲述,我们才得以最大可能地还原那段遥远的硝烟弥漫的历史。他们如同活着的历史书、教科书,让我们认识历史,记住历史。他们给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精神动力和灵魂滋养,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并因此更加热爱和平,更加热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根据余珍华老人讲述整理)

作者:何其三,安徽宿松人。出版词集《何其三词三百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何其三绝句三百首》(黄山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