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来风,创新热潮奔涌江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安徽考察,都对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指示——
“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要继续夯实创新的基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滚石上山拼搏奋斗的豪情也荡涤在江淮大地。如今之安徽,奔走的创新脚步愈发铿锵,创新的基因伴随着长期积攒的创新动力与热情喷薄而出、充分涌流,深刻融入城市血脉,催生创新繁花竞相绽放江淮。
“从0到1”实现并跑领跑
8月12日,位于科学岛上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由该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攀“世界科技高峰”,其混合磁体产生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了美国创造并保持23年之久的45万高斯纪录,成功“登顶”同类型磁体,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
0.22万高斯的突破,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与付出,是安徽勇攀科技巅峰的生动注脚。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学术主任匡光力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国强磁场实验室虽起步较晚,但仅用十余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关键跨越,创造了强磁技术发展的“中国速度”。
中国科大主导研制的墨子号、京沪干线、祖冲之号、九章,参与研制的悟空号等国之重器问鼎世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人造太阳领先全球核聚变;中国电科38所自主研发的海丝一号、反隐身米波雷达守卫祖国空天……如今在安徽,原始创新不断展现高峰。这些不凡成绩的背后,是安徽举全省之力建成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催生出更多“从0到1”原创性成果,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实现并跑领跑。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紧盯“卡脖子”难题,我省体系化推进重大科技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精准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省科技创新“攻尖”等计划,构建强链补链延链重大科技攻关体系,研发投入强度由1.64%提高到2.2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近15倍,8项制造业揭榜攻关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动态随机存储芯片、柔性可折叠玻璃、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打破国外垄断,首个国产重组蛋白新冠病毒疫苗获批上市,破除“心腹之患”,缓解“燃眉之急”。
“栽树工程”结出产业硕果
科技创新是安徽的最强基因,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安徽发展的殷切期望。如今,把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塑造一批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产业,成为安徽越走越开阔的一条路子。
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78.1万辆,同比增长6.1%,其中新能源汽车21.4万辆,同比增长94.1%,占全省汽车产量的27.4%。数字的背后,是我省围绕创新链锻造制造业长板的生动缩影,如今,依托技术和产业基础,安徽已集聚比亚迪、大众、蔚来、吉利等众多整车厂商,到2025年产能将达到150万辆,是如今的6倍。
纵观安徽的发展路径,“科创+产业”模式正成为创新驱动的鲜明特征。7月28日,在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内,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10.5代生产线自动化设备精准完成玻璃基板传输、加工、检测等生产全过程。
从一粒沙子到绚丽巨屏,京东方不断给安徽带来惊喜。作为面板产业的龙头企业,自2008年落户安徽,京东方已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元,并将集团最大的研发和生产基地设立在合肥。在龙头企业的产能带动和当地前瞻的产业政策下,围绕京东方已集聚了100多家配套企业,上下游在江淮大地上协力创新,推动着民族显示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安徽,科技创新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栽树工程”。抓科技创新,既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又要善于选种培植,打造出“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如今,具有安徽特色的“科创+产业”发展生态呈现出勃勃生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较2012年增加5.5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7%,一批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在全国形成较强影响力。其中,机器人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六轴工业机器人产量居全国第1位;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居全国第5位;以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产业,面板产能约占全球10%。
“破层出圈”共谋发展新篇
4%的国土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版图中,长三角地区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安徽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变成“插班生”再到“正式生”,更是总书记亲自提议、亲自推动的结果。
在建设长三角重要创新策源地中,如今安徽身影已成为“常客”。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和G60科创走廊5个产业联盟,在量子信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上海交大的技术在安徽淮北落了地,让铝里‘长’出了陶瓷,这种新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大飞机C919、天宫一号、气象卫星等关键部件。”这一被省委书记郑栅洁点名表扬的创新共建成果就是陶铝新材料。陶瓷比钢铁硬很多,但很脆,一摔就碎;铝是常用轻金属,但很软,一掰就弯,陶铝新材料技术就是让二者合二为一、优势互补,产品既“身轻如燕”又“坚如磐石”。“陶铝新材料的产业化是靠上海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与淮北地方优势共同打造而成。”上海交通大学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院长王浩伟说。
与沪苏浙联合共建国家实验室、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沪苏浙高校院所在安徽合作建设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马鞍山南大研究院、浙大安庆未来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推动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沪苏浙建立光电子研究院、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先进制造研究中心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不难看出,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步履劲疾。今年上半年,安徽从沪苏浙吸纳科技成果788项、成交额约92亿元,向沪苏浙输送科技成果713项、成交额约59亿元,成交额占比分别超省外吸纳、输出的40%、50%,同比增长约700%、1400%。(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