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风吹过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2-08-26 16:02:07

《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风是大地的呼吸,即地赖。

太阳的辐射造成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压力分布不均,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沿水平方向运动成风。风的形成是空气流动的结果。根据季节的不同,太阳辐射温度的高低、气压的压差大小、空气流动的速度快慢形成不同的风。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上自然课时背诵的儿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轻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难,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地很少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然界没有比风更能撩动人的情绪了。于是古人对风的感受,便总与心情有着某种关联。

春风古称东风,常含有生机勃勃之意,“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却也有“伤春”之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抑或还有恶势力的情绪,“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更有把东风比喻成事的某种条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含义的丰富可见一斑。

夏风古称南风,象征欣欣向荣,多用于表达轻松愉悦的心境,“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有时还用于寄寓思乡之情,“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夏风清凉,也烘托恬淡的心境,“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秋风也叫西风,素有秋之肃杀的悲凉色彩。“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即便是寄托相思之情,也是心情低落。“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冬风即北风,象征冬之苦寒,寄寓幽怨、凄苦的情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风是自由的,行走天上人间无拘无束;也是孤独的,一步也不停留,却找不到安歇的地方。风让人舒适,清凉拂面,吹面不寒杨柳风;也让人恐惧,“飓风忽起云颠狂,波涛摆掣鱼龙僵”。风是温和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是凶恶的,“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风能造福,传播授粉风力发电;也成灾害,飓风过处,损伤无数。风是一种气势,“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也是一种心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是有形的,风的形状是轻烟直上,是树叶摇动,是黑云涌动。风是有声的,风的声音是大地呼吸的声音,是风吹万物的声音。清晨,我常在山边站桩,呼吸吐纳中,心神凝聚,就仿佛听到大地的一张一翕。淝水之战中,苻坚奔逃的路上,背后远处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被风吹得簌簌作响,高度紧张的前秦士兵以为那是晋军的追兵,越发拼命逃窜,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风是疾病,风寒风湿、中风风瘫。风是风采,风流风骚、风花雪月。风是困难,风雨同舟、风餐露宿。风是流行,风靡风行、风土与风俗。风是消息,风传风闻、闻风风声。风是说话,风言风语、风凉话耳旁风。风是方向,风向风标。风是歌谣,赋比兴,风雅颂。

自然的风渐渐演变成社会上某个地方或阶层的习惯作风,长期沿积便成了风俗习气,《荀子·强国》:“入境,观其风俗。”国人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经验。

自然之风常隐喻着社会之风,社会之风展示着社会气象,影响着社会稳定,党风政风民风,医风校风家风,学风文风诗风。党政之风当是百风之首,一风正而百风正,风清气正是政治廉洁的表现。沉闷的空气令人窒息,污浊的环境令人作呕。自然清风徐来,沁人心脾使人身心愉悦;政治清风徐来,天地清明百姓欢欣鼓舞。清风徐来,不仅是人民对自然清新之风的期待,更是对党风政风廉洁的渴盼。(唐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