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参与法律相关工作十余年的民警,本人先后在成年犯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区矫正部门工作,因工作缘故,需接触大量犯罪人员,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未成年犯管理工作,在与未成年犯沟通的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法治教育的缺失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最致命的因素。由此可见,无论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还是从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在青少年中组织开展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青少年学生学习负担重,大量时间用在课程学习考试上,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少之又少。而法律知识是个复杂的知识系统,专业化的法治教育要求知识链条的完整性,有些学校的普法活动较为随机性、碎片化,难以形成知识系统,造成学生法律认知不全面,无法通过思维引领导入行为选择。同时法律“更新换代”很快,不要说未成年人,就是法律专业人员也无法穷尽法律知识。
如何解决未成年人法律知识的匮乏和促进学生学习成长之间的矛盾,这就成了摆在普法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人结合自己对法律的实践学习,特别是担任法治副校长以来开展的一些普法教育的体悟,认为普法教育若要取得好的效果,不是单纯的开展几场法治教育、宣传几部法律这么简单。重点应放在培育未成年人的“法治思维”层面上来,法律条文很快会忘记,但“法治思维”是受益终生的。“法治思维”是什么,是规则思维、证据思维、程序思维,权利义务思维等,掌握了这个思维方式就基本上可以应对大部分的矛盾纠纷,增强未成年人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
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关键还是要从摸清楚“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教育,法治思维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入手。我在小学、中学的多场法治教育课中经过实践总结,摸索出一条法治教育路径,分为三步,一是贴近需求的调研。要到学生、老师中去熟悉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学生的新潮语言,把他们当做朋友。与老师座谈,分享其教学经验,旁听老师的授课,掌握教学规律,只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问题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做到精准教育。二是深入浅出的备课。备课这个环节极为重要,特别是课件的制作一定要精益求精,要体现系统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既要将法律知识的系统性融入到课件制作中去,又要将案例、图片、视频等紧密衔接,环环相扣,让学生感受到看课件如同观看一场电影一样引人入胜,回味无穷。趣味性则是增加一些幽默视频,来一些互动游戏,有奖竞答等。启发性则是精心准备几个接地气的案例,诸如明星违法犯罪,校园暴力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会用朴素道德观和自己的社会认知去理解法律,“做一回小法官”。三是生动形象的授课。授课人员要学会用新潮语言,多讲一些学生的流行语,少一些专业术语,学会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始终围绕培育法治思维这个目标来授课。
“法治思维”是一种非常有用、实用的思维方式,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法治教育,在广大中小学生种下“法治思维”的种子,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伴随其成长,对其一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人将竭尽所能,继续与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纠纷、规范言行、立德树人,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当好未成年人的引路人、护航人。(未管所民警 黄锡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