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充分利用“六尺巷”文化传统,将 “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精神内涵,融入矛盾纠纷化解及市域社会治理,党委政府顶层设计,政法综治部门实践提升,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桐城方案。
古为今用解难题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批在家书上的诗,令清代名臣张英“让墙”促邻里和谐的“六尺巷”故事流芳数百年,成就了桐城和谐文化的历史底蕴。当地群众但有矛盾诉争,多用“六尺巷”的故事,谦和礼让,衍生出许多睦邻风暖的美丽故事。
桐城市政法综治部门因势而为,将故事中“六尺巷”和谐文化精髓与现代化社会治理实践相融合,接续探索,不断注入时代元素,为建设平安和谐桐城提供新路径、注入新动能。2015年6月,桐城市人民法院为解决矛盾纠纷激增、人少案多的难题,将“六尺巷”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司法实践相融合,探索试点“六尺巷调解工作法”,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听,耐心倾听当事人陈述,有话当面说清;辨,仔细辨明是非得失;劝,宣讲“六尺巷”典故全解引导;借,借古喻今,借力调解;让,对标先贤,互谅互让;和,解决争议,握手言和),加强矛盾纠纷的诉前、诉中调解,有力促进了“案结事了人和”,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做法很快产生了溢出效应,被广泛引用于基层社会治理和人民调解工作。2017年7月,桐城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的实施意见》,计划1-3年时间,在全市调解战线形成人人会讲“六尺巷”故事、人人会用“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人人营造礼让互让的良好氛围,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有了具体而丰富的内涵,也固化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探索永不止步。2021年8月,桐城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造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意见》,“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应时而生,在桐城大地落地生根,芳华初绽。
和谐乡风起文都
2022年3月,该市文昌街道碧峰村李湾村民组高某与李某因建房发生纠纷,到村综治中心寻求帮助。高、李两家本是邻居,李家楼房2015年落成,高家准备把土坯房翻新成楼房,而新房一旦建成将影响到李家采光。调解员主动引用六尺巷工作法,向两家人耐心讲述先贤 “礼让”故事。当天下午,经过用心、用情的交流、沟通,高家同意降低层高避免影响李家采光,双方达成和解。
这样的故事在桐城城乡人人耳熟能详,剧本不同,但终究归结于谦和礼让促和谐的经典主题。
2017年才成立的文昌街道翻身社区,城乡混合,结构复杂,历史遗留和现实问题叠加,治理难度可想而知。社区两委秉承“六尺巷”文化精神,搭建“小区会客厅”,凡有矛盾纠纷,会客厅协商解决。居民需求在会客厅解决、为民服务在会客厅开展、矛盾纠纷在会客厅化解,及时解决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也有效化解小区停车难、晾晒难、充电难、用水难等问题。2018年,翻身社区获全省第二批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
经过实践的沉淀和岁月的磨洗,“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最终形成了以“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为基本精神,以“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基本体系,以“党建领事法、礼让和事法、村民说事法、多元解事法、网格管事法、群力防事法”为基本内容的机制建设,并在市域治理中焕发出越来越耀眼的时代光芒。
价值示范开新局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有效实施,推动了桐城市社会治理工作实现了“一稳四降四升”(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矛盾纠纷、万人成讼率、警情数、发案数逐年下降;调解成功率、调撤率、群众安全感、政法满意度逐年上升)的良好局面。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也成为我省政法综治部门将地方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又一亮丽品牌。
2017年6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出重要批示:“安徽桐城市法院运用‘六尺巷调解法’有效化解基层纠纷的做法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各地借鉴。”2021年10月25日,省委书记郑栅洁批示:“好!基础基层工作扎实很重要。同时要注重成效,尤其是群众的满意率满意度。”
2021年被评为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并在全国“枫桥式人民法庭与基层社会治理”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2022年7月9日,“六尺巷融合工程”荣获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桐城市连续13年跻身全省平安县行列,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2021年12月,荣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基因、可复制可借鉴的新时代内涵获得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乡闾礼让已成俗,余风渐被来江淮。“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让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并在江淮大地氤氲成潮,为法治安徽、平安安徽建设注入不竭的动力。(记者 王新宇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