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池州市青阳县乔木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围绕“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从扮靓“面子”、厚植“里子”、夯实“底子”等方面入手,内外兼修,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全域乡村振兴,勠力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扮靓“面子”美丽乡村宜民居
“以前我们房前屋后堆的都是柴草和垃圾,村里全是土路,出门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好了,道路硬化了,水泥路一直修到家门口。村里每天都安排专人清扫垃圾、清理沟塘,环境卫生比以前好太多了,村子变美了,我们心里自然也美了。”乔木乡官塘村村民周大姐不停地赞叹。
▲青阳县乔木乡村民在交流黄精种植经验
9月28日,笔者来到乔木乡官塘村,一走进村口,就看到一栋独立的小洋楼被一圈木艺栅栏围着,院墙上挂着“美丽庭院”的标牌,院里的绿植、菜地修饰整齐,赏心悦目。沿着院墙朝村里走,一栋栋洋气的小楼立在道路两旁,一排排竹篱笆编制的“小花园”“小菜园”整齐划一的围在房前屋后,把庭院装点得整洁美观。村里的户外活动广场,各种健身设施齐全,三三两两的村民在这里散步健身,闲暇惬意。道路两旁的农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起伏,掀起一层层金色的稻浪,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香,漫步其中,不禁让人感叹:“这哪里是农村,简直就是一个度假庄园!”
2019年以来,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乔木乡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聚焦群众所思所盼,从改善环境的小事着手,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广泛开展了“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在全乡成功创建乡级“美丽庭院”示范户226户,县级示范户40户,市级示范户6户;通过开办“爱心超市”,采取“农户申请-村里审核-兑换积分”的方式,引导村民参与管、一起护、共同督,营造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用“小积分”兑换出农村“高颜值”。同时,紧盯村庄道路沿线、村内河塘沟渠、农户房前屋后、卫生死角等重点区域,规范生产生活资料摆放、畜禽养殖、“门前三包”等,在路净、沟净、塘净、院净、屋净上持续下功夫,打造美丽庭院、美丽家园、美丽乡村。近两年,乔木乡还高质量打造了官塘三合中心村、东源年丰中心村、凌塘沙平桥中心村等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成污水联户集中处理设施,完成道路、公厕、广场、文化墙、绿化建设等十余项改造任务,全力做好各项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工程,为提高全乡居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如今,乔木乡面貌焕然一新,美丽、生态、宜居,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厚植“里子”文明乡风润民心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面子”靓,更要“里子”好。乔木乡在落实人居环境整治“五清一改”的基础上,把文明乡风建设贯穿人居环境整治的全过程,积极探索从“环境美”到“内涵美”、内外兼修的新路径,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绘制文化墙、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向村民宣传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等文明风尚内容,并将条框内容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行为准则,让村民自觉践行,用“小村规”实现“大治理”。“村规民约”实施后,大家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如今村里的环境卫生明显改善,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村里矛盾纠纷几乎很少发生。”官塘村调解主任张玉球笑着说道。
▲青阳县乔木乡村民晾晒黄精
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大大提升了群众自治水平。乔木乡依托“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广泛开展“最美青阳人”“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出“红黑榜”评比,选树身边典型榜样,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无私奉献的中华传统美德,积极宣传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杜绝迷信,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此外,乔木乡全面加强乡村文体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行和管理,新建广播电视服务分中心,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厅等文化场馆,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送电影下乡和送戏进村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实现了“面子”与“里子”的和谐统一。
夯实“底子”产业发展富民路
乡村面貌改善了,更要夯实经济“底子”,让产业壮大起来,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乔木乡东源村,一眼望不到头的瓜蒌藤,仿佛一副绿色画卷铺在广阔的大地上,一副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在乔木乡大地上徐徐展开。
2019年,青阳县嘉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达祥一次性流转了500余亩土地种植瓜蒌,短短三年时间,就实现了年均200斤瓜子的亩产量。“预计我们今年的总产值能达到200余万元,后期我们还要扩大种植面积。”黄达祥说,瓜蒌不仅让企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基地周边村民拓宽了收入渠道。瓜蒌从种植到收获的八个月,每天都有二三十位村民在基地务工,而且大部分都是妇女和老人。“我今年60多岁了,在这里一年能挣到两万块钱,这个收入我已经很满足了。如果没有这个瓜蒌基地,我们这么大年纪到哪里去挣钱,打工没人要了。”东源村村民刘华明说。
▲青阳县乔木乡凌塘村村民丰收金银花
除了瓜蒌基地,乔木乡立足村情、量体裁衣,盘活村民闲置土地,合理流转土地经营权,通过“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新方式,大力发展金银花、九华黄精等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官塘村,村党总支部书记谢培华种植了100多亩黄精地,成了名副其实的“黄精种植大户”。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当地村民也有了信心和动力,乔木乡迅速刮起了一股黄精种植风。“村里的金银花、竹林里都套种了九华黄精,多的一家三五亩,少的几分地,还有的利用庭院和拐角的空地种植黄精。”谢培华说。
在凌塘村长山组,77岁的老人张吉海把九华黄精当花卉沿着院墙种植,长势十分喜人。他说:“我老伴瘫痪在床,多亏政府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可我们也不能坐等政府照顾,我利用家中院里的土地种植了3亩多黄精,既好看,又能增加收入。”不种花草种黄精已经成为乔木乡的一种“风尚”,很多村民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后、闲置空地种植黄精,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自从申报九华黄精特色小镇以后,我们乡积极筹划各种九华黄精增产增效措施,号召行政村和村干部带头种植,并为村民提供种苗和技术,为他们增加一份额外的收入。”乔木乡宣传委员李栋林说。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发展产业,青阳县乔木乡正是通过产业发展让村里的资源“活”了起来,在“党总支+企业+农户”的新发展模式下,立足九华黄精主导产业,推进黄精、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通过瓜蒌种植、黑糯玉米种植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让产业迅速壮大起来。目前,全乡已发展九华黄精基地、金银花基地、瓜蒌基地上万亩,每年为当地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保障。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凌塘村于2018年脱贫出列,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的1.29万元上升至2021年的20.12万元。今年1~9月份,该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96万元。“通过特色农业的引领示范,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带领百姓走上致富路。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生态立乡、工业强乡、产业富乡、民生优乡为发展定位,努力将乔木建设成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九华黄精特色小镇,力争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扮靓池州东大门。”青阳县乔木乡党委书记曹海燕说。
如今,乡村美了,产业兴了,百姓富了,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村民的脸上。在这片5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1.1万乔木人正在努力描绘一幅新时代农村建设的美好画卷,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青阳县乔木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