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青春激扬法治梦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2-10-27 14:41:01

编者按:奋进新征程,汇聚榜样力量;建功新时代,彰显典型担当。今年,为大力弘扬英模精神,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省司法厅组织开展了2022安徽司法行政典型事迹展播暨年度榜样人物评选活动。

本报开设“身边的榜样”2022安徽司法行政系统典型人物事迹展播专栏,持续刊发典型人物事迹,全面展示司法行政队伍良好形象,不断激发广大干警奋斗热情和担当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青春激扬法治梦

人物名片:

杨娟芳,女,1990年生,中共党员,现任池州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科科长。

所获荣誉:

2018年,被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机关党支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她面对的是一份份卷宗、一条条法律,看似寻常的案头工作,其实压力很大、责任很重,需要精通多部法律把好尺度。杨娟芳坚持工作学习相结合、程序审查与内容审查相结合、建章立制与具体个案相结合,做好政府决策“把关人”,擦亮当地法治建设的“金名片”。

明确程序严把制定关

“这个是急件,麻烦尽快为我们出具审查意见。”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审查事项,杨娟芳自我加压,确保政府重大决策合法合理且表述规范。

211994ba-e4bb-40e2-a693-81d6ccec1618.jpg

▲杨娟芳在工作中。

当地政府拟出台开发区探索性改革决策事项,尚无先例,杨娟芳以“严真细实快”的标准排查法律风险,筑牢“防火墙”;疫情防控千丝万缕,纷繁复杂,为了确保对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措施、政策文件及时受理、快速审查,她连续在岗两个多月,优化审查流程,同时间赛跑,与疫情较量,逐字逐句把关审查,查找漏洞及时修改完善。

近年来,杨娟芳主持修改了池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及八个配套制度,编制了年度重大行政决策清单,明确了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合法性审核范围和起草单位审核机构,建立起草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和制定机关各负其职的“四审机制”,出台了行政规范性文件评估办法等,完备的程序设计让合法性审查工作有章可循。

创新方式严把质量关

针对“闭门审查”“书面审查”等传统审查模式的弊端,杨娟芳建立健全会商机制,在合法性审查工作中创新增加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方式,先后召开立法专家咨询论证会和征求意见会18场,组织和参加立法实施后评估3次,开展听证会20余场,开展风险评估30余次,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150余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百余次。

1b6c6430-cc6a-4259-b0da-77d5129b0347.jpg

▲杨娟芳(左三)参加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全覆盖调研座谈会。

一组数据见证辛劳。三年来,杨娟芳共审查市政府重大事项600余件,其中,《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池州市养犬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9部,涉及疫情防控、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210件,涉及各县区、市直部门报送的规范性文件80余件,涉及贵池区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体制事项、矿山综合整治方案、矿管处改革实施方案等重大涉法事项150余项,提出法律意见建议2000余条。

与时俱进严把清理关

“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不断锤炼能力、提升素质,才能有所作为。”杨娟芳表示,合法性审查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这对审查人员来说则是巨大的挑战,需要持续更新知识储备。近年来,池州市开展了涉及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野生动物保护、民法典、机构改革的文件专项清理和建市以来的文件全面清理工作,共清理文件1784件,建议废止1018件;修订44件,建议保留722件。

为此,她在办件中学习,认真研读《民法典》《行政处罚法》《土地管理法》等最新规定,仔细钻研《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案例选编》《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等专业书籍,并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正是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先后被聘为安徽省司法厅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咨询员、池州市委政法委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池州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顾问。

铆在基层30年的“螺丝钉”

人物名片:

李文学,男,1969年生,中共党员,现任淮南市潘集区司法局田集司法所所长。

所获荣誉:

2011年,被省司法厅授予“全省人民调解能手”称号;

2012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称号。

他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基层司法行政阵地。默默耕耘30年,李文学甘当基层和谐的守望者。他说,一颗心为公,就不怕群众不听;一碗水端平,就不怕群众不服;一身力出尽,就不怕事情不成。

解开一个个“疙瘩”

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战线上的老兵,李文学深知矛盾纠纷要早发现、快调处、拖不得。结合辖区矛盾纠纷的特点,他独创了“用情、用理、用法”的“三用”调解法,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开了一个个“疙瘩”。

b19b0871-33ef-4063-8575-d2aa8a5ea1be.jpg

▲李文学在调解一起纠纷。

村民曹某在邻居万某家建房时帮工,不幸从楼上摔下,造成腰椎骨折,曹某家属情绪十分激动,召集了数十人到万某家讨说法。李文学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释法说理,耐心做曹某家属的思想工作。经过2个多小时的普法劝解,曹某家属情绪得到缓和,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成功避免了事情激化。

在李文学看来,调解纠纷就像给人看病,望闻问切一样都不能少,调解最大的魅力就是案结事了人和。他很少和当事人针尖对麦芒,却总能在春风化雨中让纠纷双方握手言和。

点亮回归的“心灯”

“让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李文学说到做到。他坚持对事公正、对人公平、对己清正,秉持“教育、感化、挽救”原则,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等困难,通过入户走访、谈话问询,对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的情况掌握于心,用人文关怀温暖着“迷途浪子”。

d2a70ec2-5316-4ef2-bb9f-cfc63e65825a.jpg

▲李文学走访企业赠送民法典书籍。

2021年7月,前来报到的社区矫正对象马某引起了李文学的注意。其很年轻,因开设赌场被判缓刑,在谈话时表现出胆怯、极度内向的特征。为了了解马某的内心动态,李文学到马某家中以及其所生活的社区走访,得知其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平时和奶奶在一起生活,触犯法律后,马某心理压力较大,出现头疼、失眠、胸闷等焦虑、抑郁的症状。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分期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李文学为其量身定制了矫正方案,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其利用自身所长就业,帮助其成为守法公民。目前,马某已期满解除社区矫正,顺利回归社会。

除了日常的监管帮扶,李文学还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现代教育矫治新体系。在他的努力之下,辖区未曾发生过脱管、漏管、虚管现象。

打造普法新“看点”

“总则编,倡平等,树原则,定方向……”学生们手持民法典宣传小旗帜,跟着司法所干警学唱民法典顺口溜。这些朗朗上口的民法典顺口溜,正出自于李文学之手。

每逢“禁毒日”“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如今,枯燥乏味的普法灌输不再吸引人,李文学积极探索法治宣传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通过以案释法等多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并参与推进街道、社区法治文化广场建设,将“法元素”融入景观,成为辖区居民新“看点”。

为民路上追梦人

人物名片:

俞玲,女,1992年生,现任马鞍山市含山县司法局清溪司法所所长。

所获荣誉:

2018至2020年,连续被含山县人民政府授予“民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21年,被司法部授予“法援惠民生 扶贫奔小康”品牌活动表现突出个人称号。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司法行政第一线,俞玲排千家忧、解百家愁。她以凡事多为群众想的朴素情感,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为民篇章。

心连千家止纷争

心连千家、事关百姓,时时处处都做有心人。俞玲认为,用脚丈量的民情是精准温暖的,用心换来的感情是真诚厚重的。

4月26日,辖区居民徐某在上班时出现身体不适,虽被及时送往医院,但结果令人惋惜,经抢救不治身亡。事故发生后,徐某家属与用人单位因赔偿问题发生纠纷,于28日向清溪司法所提起调解申请。

6f4b172d-44a2-4fad-ab2b-3723f5253c25.jpg

▲俞玲向农民工宣传法律援助民生工程。

俞玲展开了详细调查,第一次调解时,双方在赔付数额上有较大分歧。俞玲“法、理、情”并用,通过面对面、背靠背等调解方式,一步步拉近了双方心理预期,最终促使达成一致意见。5月2日,尚在“五一”假期,俞玲顾不上休息,组织双方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约定由用人单位赔偿徐某亲属丧葬补助金、精神抚慰金等各类费用,同时,为徐某家属提供生活方面的照顾。至此,一起工亡纠纷得以顺利化解。

迅速响应解民忧

“帮帮我吧!”环峰镇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前来求助。从老人声泪俱下的讲述中,俞玲得知老人的儿子不履行赡养义务,对老人非打即骂,村里多次介入调解无果,老人希望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鉴于老人体弱多病,俞玲立即与法援律师取得联系,充分发挥法援工作站的作用,上门为老人办理了法律援助申请手续。

c978ea9e-625f-4012-9902-77d013106b21.jpg

▲俞玲到村民家中走访了解民情。

为民服务不在岗位大小,无关职务高低,“小舞台”也有大作为。俞玲勤勉履职,始终做到法律援助冲在前、矛盾化解走在前、普法教育干在前,规范开展社区矫正,细致做好安置帮教,为基层和谐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应援尽援暖民心

在担任司法所长以前,俞玲曾担任含山县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股股长。法律援助是政府和百姓之间的“连心桥”,一头连着百姓疾苦,一头连着政府关爱。为了让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真正惠及百姓,俞玲系统学习法律援助专业知识,对案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做到准确无误信手拈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她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共办理援助案件1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1600余人次,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与此同时,她携手团队把“应援尽援 尽援优援”定为工作目标,对于需要援助的当事人,主动为他们寻求救助途径,打造“法律援助半小时服务圈”,为困难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免费服务。

在她的带领下,含山县法律援助中心先后荣获“安徽省妇女维权岗”“马鞍山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荣誉称号,在2019年度、2020年度全县民生工程考核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在2021年度全市法律援助民生工程考核中排名第一。

把法律温暖送到百姓心坎

人物名片:

蒋伟,男,1974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安徽邦建律师事务所主任。

所获荣誉:

2020年,被省司法厅授予“律师党员示范岗”称号;

2021年,被宿州市司法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这项行动的意义在于坚定传达了一个信念:人们无论贫富都有受到法律帮助的权利,真正诠释了法律的温暖。”2021年,蒋伟律师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参加司法部组织的“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提供法律服务。

鲜红锦旗表谢意

“维护法律扬正气,无私援助为弱者。”这面鲜红的锦旗背后,既有泪水,也有感动。

59e58a28-28af-4dee-8c22-247ed19f6fd4.jpg

▲蒋伟(左一)在服务地为群众释疑解惑。

今年3月,青铜峡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待了一起交通事故案件的再审案件。案件发生在1996年5月,受害人丁某某当时是一名16岁的花季少女,在上学的过程中遭遇车祸,导致一级伤残、高位截瘫。肇事方赔偿了两万余元。二十多年来,丁某某的生活无法自理,完全靠家人照顾,给家庭带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无奈之下,丁某某于2019年再次起诉,诉求护理费和伤残赔偿金。该案经一审、二审、发回重审后又经过一审、二审,最终仅支持了受援人护理费的诉求,双方均不服申请再审。

鉴于案件的特殊性,当地律师均感到棘手没有把握,蒋伟主动请缨承办,到受援人家里了解情况,带去真诚的鼓励,助燃生活的信心。此后,蒋伟便埋首卷宗,梳理法律法规,在开庭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5月27日,再审法院依法作出判决,支持了丁某某的诉求。案件结束后,蒋伟又帮助丁某某向司法机关申请司法救助,使受援人及时拿到司法救助款。

以行动践行初心

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在处理离婚纠纷中,蒋伟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存在,为了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他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不停留于案件本身,而是把功夫下在案件之外,让当事人认识到对家庭应尽的责任,促进家庭和谐。

服务期间,蒋伟每天要接待数十起法律咨询,他用丰富的执业经验释法明理,成功化解多起民事纠纷。除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以外,他还深入乡村了解民风民情,结合民族宗教习惯向广大群众宣传法律知识;走街串巷来到百姓身边,为群众释疑解惑;接受邀请开展讲座,为当地干部、党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以拳拳之心播洒法治阳光。

点滴星火汇成光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把公益的接力棒传到更多人手中,安徽邦建律师事务所于2015年成立。在蒋伟的带领下,该律师事务所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法律服务,主动作为送法进企业、进社区,始终践行“人民律师为人民”宗旨,变“群众有事找上门”为“律师服务送上门”,年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近200件。

c00f67fb-47f7-46dc-97de-d0bdd8ca0b7e.jpg

▲蒋伟(右二)为残疾当事人提供上门免费法律服务。

今年3月,在宿州市泗县司法局组织下,安徽邦建律师事务所5名律师组成“法律服务进万企”公益法律服小分队,走进多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专项行动。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详细为企业“把脉问诊”,帮助企业健全法律风险预警和矛盾化解机制,护航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