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少数”如何述法,才能发挥“头雁效应”?11月1日,记者从省司法厅获悉,我省决定在淮北、淮南、滁州、安庆、亳州市蒙城县、铜陵市义安区“四市一县一区”开展试点,探索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述法考核评价具体标准和结果运用工作程序。
敢想敢试,“新”意盎然。正是这一遍遍精耕细作、一次次务实求索……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法治安徽的奔涌洪流。今年以来,我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更高水平法治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立良法谋善治护航发展
趁着晴好天气,多地呈现一片忙碌的秋种景象。守好粮仓,端稳“饭碗”,离不开耕者辛苦劳作,也需要立法护航。
8月10日,《安徽省粮食作物生长期保护规定》正式施行,这是全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生长期粮食作物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定》从“小切口”入手,聚焦粮食作物生长期可能发生的人为毁粮现象,合理确定适用范围,科学界定违法行为,统筹落实保障措施,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粮食安全保障责任体系。《规定》明确,青贮饲料应当以秋玉米等秋季作物为主,确需青贮下一年春夏季大麦、燕麦、黑麦、密植小麦等其他春夏季作物的,应当在当年10月底前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区分情形杜绝“一刀切”,对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作物达不到正常产量的可以青贮作出例外规定。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法围绕全省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业已成为常态。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10月1日,《安徽省地方金融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共八章六十二条,明确了地方金融组织的准入、备案、报告责任、禁止行为以及市场退出等制度;支持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鼓励金融要素投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服务“三地一区”建设;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提升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内容。合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江华认为,《条例》既定位精准,回应了地方金融发展和稳定的现实需要,又详略得当。“《条例》的实施,将促进和完善我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促进地方金融业健康发展。”
营造安商惠企营商环境
“我们有两笔留抵退税,一笔存量留抵退税40.4万元,一笔增量留抵退税20.6万元,合计61万元,都一一兑现了,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近日,宁国某无纺布生产企业财务负责人黄莹收到退税资金到账的消息,紧蹙的眉头变舒展了。该企业原本计划扩大生产,但苦于流动资金紧张迟迟不能实施,正犯愁时,留抵退税及时到账,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水”。
今年,依法兑现公共政策和政府履约践诺的改革之风在全省劲吹。公共政策兑现平台建立并运行,合同协议“全生命周期”监管平台正在加快研发,截至9月20日,梳理形成问题总清单(第一批)存量问题1477件,已主动兑现949件、涉及资金22.89亿元,确定限期兑现507件,建议司法途径解决21件。全省行政机关清查中涉及的3770件应当履行给付义务案件,标的额41.51亿元,已全部履行完毕或达成履行协议。全省行政机关涉及的150件未结执行案件已执结149件,完成率99.3%。
这场改革并不是“一阵风”,而是写入了《安徽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行动计划》定下5个方面33项重点任务,设置3个年度梯次推进目标,以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做到工作可量化、群众可感知、效果可检验。其中,明确2023年为法治政府建设重点突破年,要求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存量问题全面摸清、基本解决,公共政策兑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和政策资金“一键送达”长效机制全面建立。
法雨甘霖普润江淮大地
金秋时节的江淮大地,一股股思想的暖流热烈涌动。在省直机关、国资国企系统,在合肥、芜湖、六安、马鞍山、阜阳、亳州、滁州、铜陵等地,省级示范宣讲团成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组组翔实的数据,深入阐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走心。
在广袤的乡村社区一线,“法润乡村社区”专项行动正如火如荼展开。该行动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以提高基层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着力点,聚焦交通安全、信访稳定等10个领域,构建以基层为重点的普法宣传工作体系,实行法治宣传教育清单化、项目化管理,持续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28部法律法规主题普法活动,今年拟建设的40个“口袋公园”要有一半以上融入法治元素,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
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离不开优秀的法治人才队伍。为此,我省把法治专业人才招录工作纳入全省公务员四级联考,突出招考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对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等职位设置法学类专业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限制,对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法律顾问等职位,明确要求报考者应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同时,将在一线执法的岗位设置为行政执法类,分类命制试题。(彭继友 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