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张开胜 阅读量:10000 2022-11-04 11:15: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

二十大报告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流域综合治理的“中医整体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江河湖库的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缺乏有效统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时甚至顾头不顾脚、顾脚不顾头。采取一些粗暴的方法治理水体,盲目撒药、清淤,导致水质虽然快速改善了,但生态系统却遭到严重破坏。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治理,即使取得了短期效果,也难以持续,事倍功半。江河湖库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水质变化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和环境净化功能,一旦遭到不可逆的破坏,也可能会削弱环境自我修复能力。比如当前城市内湖的大力治理,蓝藻水华等仍频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尤其是主要流域、重要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得到显著改善,长江“十年禁渔”等政策效果已很明显。当下重要工作就是固本培元,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转化为生态环境系统深层次的实质性修复,让山更绿、水更蓝。一方面,国家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水污染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另一方面,也要从科学、规划和管理三个方面,加强生态和环保重大工程的统筹,强化两者的协同效应,让宝贵的生态环境治理资金发挥更大的效果,早日实现江河湖库的标本兼治。

一是要加大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效应的研究力度。生态环境是个复杂系统,各种学科问题交织在一起。但受行政管理和学科设置的影响,我国生态学科和环境学科的交叉融合并不充分,学环境的常常不懂生态,学生态的搞不清楚环境,生态学内部懂鱼的不懂草、懂草的不懂藻,甚至一条河上下游研究机构都不能充分交流。“十四五”期间,迫切需要设立大尺度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整合各科研院所、各学科力量开展跨学科有组织科研,从更深层次理解水生态系统中生态和环境的作用机理。

二是要统筹规划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开始从重环境向重生态、从重表面向重深层、从重指标向重系统、从重短期向重持续转变,当前更应围绕重要江河湖库,从顶层统筹规划实施重大工程,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碳汇提升、景观和人文资源保护、乡村振兴、两山价值实现等等一系列工作,打破部门间、行业间的壁垒,形成两山建设的合力。

三是要开展山水工程的综合绩效评估,用好指挥棒。财政资金绩效评估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科学系统的评估可以有效指引重大项目的规划、科研、施工从追求短期、片面效果向追求长期可持续效果转变。在生态环境修复项目的绩效评估中,当前更多还是使用一些容易量化的指标,比如施工量、污染物减量等。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山水工程项目的综合评估体系,把更多复杂的生态环境类指标纳入其中,比如生物多样性价值增量、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增量、湿地碳汇增量等。同时环保部门也应考虑通过市场化手段为这些工作提供更多激励,如将湿地碳汇纳入国家CCER体系、将生态补偿与项目生态环境绩效挂钩、加大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支持等等。

四是向“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源头治理,实现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工业废水回用率90%以上。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新型污染物污染防治,结合工业废水近零排放技术,开展基础研究联合攻关,开发出应用于新型污染物治理新技术与新装备。(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安徽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