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上饭碗、有业可就”是刑释解矫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安置帮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1月9日,记者从安庆市司法局获悉,近年来,该局主动服务,积极帮助刑释解矫人员创业就业,探索贴心帮扶之路。
重感化,助力刑释解矫对象回归社会。在推动刑释解矫人员自食其力上,安庆市开创了“创业带就业”的新模式。宿松县园区某服饰有限公司是该县招商引资的一个大型服装企业,其合伙人之一老刘今年6月出狱后,有意向接收一批刑释解矫人员就业。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宿松县司法局立即选派人员走访该企业,仔细询问了解企业需求,商讨吸纳刑释解矫人员就业工作。在市、县司法局的积极对接下,该企业与某服装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企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直接吸纳20余名刑释解矫人员就业,实现了多方共赢。农场创业者小张介绍,2018年3月,刚毕业的他还处在社区矫正期间,在宿松县司法局的支持下,承包800亩场地办起了家庭农场,在小乡村搞起了生态养殖与互联网销售的新路子,逐渐带动周边30多户农户务工,帮助200多户农户代销农产品,成为该县刑释解矫人员创业就业的又一成功案例。
重延伸,扎实做好帮扶救助工作。近年来,安庆市扎实做好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确保刑满释放人员应帮尽帮。怀宁县刑满释放人员杨某某在企业试用期由于违规操作、月度考核不合格,被用工单位辞退。接到辞退信息后,杨某某情绪激动,表示感受不到社会温暖、对未来丧失信心。怀宁县司法局等相关部门在了解到杨某某面临的困难后,成立帮扶专班小组。在帮扶过程中,帮扶小组为了防止杨某某出现情绪激动、偏激情况,先采用“背靠背调解法”,分别对杨某某和企业负责人开展沟通调处,理智分析纠纷,恰当地进行教育和疏导,使双方不断让步,分歧趋于接近。当双方当事人的情绪稳定、意见接近时,帮扶小组再“面对面”调解,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最终,企业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等角度考虑,给予杨某某适当经济补偿,双方达成劳动关系解除调解协议,纠纷得以圆满解决。今年以来,安庆市司法局安置2362人,其中,救助101人,组织技能培训132人,推荐就业36人。
重发展,发挥安置帮教基地效能。全市已建立4个安置帮教基地、73个教育基地、431个公益活动基地,乡镇(街道)依托司法所全部设立刑释解矫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站,为安置帮教人员参加教育学习、公益活动、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提供了丰富载体。全市村(居)委会以调委会、治保委员会为主,吸纳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刑释解矫人员家属等组成帮教小组,保障安置帮教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各县区采取招录空余编制、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加司法所配备人员,市级每年组织举办司法所所长安置帮教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干警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安置帮教工作队伍力量。司法行政部门积极协调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安置帮教对象落实扶贫、就业、医保、教育、住房等具体问题。(黄健龙 记者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