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稚步走小城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2-11-25 16:16:17

□张从柏

(一)

老房搭盖在一条通江小河的堤埂上。同姓同宗的六七户人家,一色低矮的泥墙草屋,组成一个河湾小村落。站在河堤上,隐约可见闪着光亮的长江水。村西日落方向,江岸有一座山峰,状如一艘溯江流而上的巨船,山瘠矗立着圆柱体、钢支架形状的跨江电缆巨塔。年幼的我从大人们言谈中渐渐得知,那山峰叫东梁山,山脚有条老街叫大兴街,有店铺卖吃的用的东西。于是,那船状山峰还有老街,成了我神往的地方。

一个冬日的下午,父亲还有三伯、四叔去看望一位住在江岸山峰脚下的长辈,我与一位堂兄随行。渡过小河,走一长段沟堤便上了江堤。堤外是那座陡立黢黑的山峰,山脚江滩上一排渔民岸宅茅草屋; 堤内是个大村庄,一条窄窄的街巷贯穿,两旁黑砖瓦房或泥墙草屋,住着人家或开着缝纫店、铁匠铺、代销店等小店面。本家长辈给我和堂兄每人买了一块月牙状糖酥,再领我们走进山峰脚下那排茅草屋。我第一次到了一个叫街的地方。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读小学一年级。

回家后我告诉母亲,说在那山边看到了长街,看到了商店,吃到了甜甜的糖酥。母亲慈爱地抚抚我的头说,那是个很旧的小街。等过年带你到当涂城里,有很宽的街道,很多的商店,你的外婆、舅舅还有大姨妈就住在那里。此后,我常在河堤上向东张望,希望看到母亲所指向的小城,但远近只有村子、沟河、田地,还有夜晚满天的星光。

(二)

临近年关一个寒冷的早晨,母亲挽着竹篮,牵起我的小手,迎着东方熹微的晨光,向那个叫当涂的小城方向走去。先走一段河埂,再踏上一条叫长沟的沟堤。枯黄的茅草沾着冻霜, 脚下踩出沙沙声响。途中我几次说走不动了,母亲便弯下腰背起我,走上一段再放下。二十几里的土路慢慢走过,天色由大亮到太阳升起。离开沟堤踏上渠埂,眼前出现一处高地基、茅草屋连成一体的大房子。外婆的家终于到了。

这是一处由几排茅草屋组成的四合院。入南门过穿堂,便见到一个天井,东、西、北各几间泥墙草屋。西屋四间分住着二舅、四舅两家,东屋小舅一家和外婆居住; 北屋窄小堆放些杂物,砌着灶台作合用灶间。母亲领着我先看望了外婆。外婆拉起我的小手,从上衣内摸出两角钱悄悄塞给我,说是过年压岁钱。随后,我们又到了几个舅舅的屋内。这天的中餐、晚餐分别在二舅、四舅家吃的,吃到了为过年准备的油炸糯米丸、红烧豆腐等菜蔬。站在四合院高台上,我看到了不远处连片的、灰蒙蒙的瓦房。呵,原来外婆的家就在城边。

(三)

新年来到了。大约在年初二的清早,母亲领着我走很长土路,先到外婆家的茅屋四合院,随后与二舅、四舅还有两个小表弟进城去三舅家。过一段渠埂折一个弯,眼前出现了一条石板长道,这就是马驿街。小街路面由黄褐色长条麻石铺成,中间条石横铺,两边条石竖铺镶边, 很齐整地、弯弯地向前延伸。街两边排列着青砖灰瓦平房、两层砖木阁楼,还有低矮的泥墙草屋。越过河堤再踏上麻石道,在一条横街右拐几十步,忽然冷风扑面,一条很宽的河道出现在眼前。

从母亲口中我已得知这叫姑溪河。冬季水枯,河水清漾闪亮。对岸河埠停靠着三三两两的船只,有一只铁壳船是载人的小火轮,船台上竖着一根粗黑铁管,冒着浓烟,听得见“哒、哒”的机器声响。连接河两岸的是一道浮桥,由锚定在河面的一溜木船腰身相靠、捆扎缆绳连成一线,船上搭长条木板形成桥面。浮桥中段船体隔开一段距离,留出河面通道,上架带扶栏的拱形天桥连接两端,有小船摇橹或荡桨在拱桥下经过。对岸河堤内外,可看到一排排、一处处紧挨的灰黑房屋。河堤岸坡碎砖乱石,近旁河边停着一只旧木船,上搭芦席天棚住家人家,船头有一火炉正冒着青烟。

母亲牵着我的小手沿石级而下,上了在河面轻轻晃动的浮桥。过浮桥上几级石阶,便到了西街南端的下门口。临街两旁连片的二层砖木阁楼,楼下板门敞开作店面,卖着竹器木器、渔网渔绳、铁器、瓮缸等用品。还有两处包子店、面点摊,腾腾热气混合着肉香味弥散开来。行走百十步,右侧出现一条横街, 这是南寺巷,城里最热闹的一条街。三舅家在西街中段,斜对面有条小巷叫王公巷。

(四)

西街临街多砖木二层小阁楼,时见砖瓦小平房。折进街东一处巷道,来到一个小院内。院内住着三户人家,居北两间粉墙黑瓦小平房,面积仅十几平米,便是三舅的家。屋内用木板隔开并有一扇小板门。外间有小灶台、木菜橱和一张小竹床,里间贴后墙一张旧木床,床边一张老方桌,南墙小窗边放置一台缝纫机。三舅家两大人、三男孩就住在小屋里。

三舅和舅妈原来做个体缝纫,后成了县服装厂职工。平日一家人生活很节俭,但年节经舅妈的操劳,还是准备了几样菜。这天中餐,我第一次吃到肉馅的蛋饺、糖加醋烧猪骨头、油炸莲藕丸子,还有以咸白菜丝、豆腐干丝、胡萝卜丝以及碎木耳、黑芝麻等做材料, 用菜油慢慢炒熟的八宝菜也叫“传菜”。几个大人挤坐在桌边边吃边说话,我们几个小孩站在外屋,听到叫唤谁的小名便到桌边,由大人夹上一点菜放入碗中。我因第一次吃到好味道的菜,几次想挤到桌边, 但母亲注视的眼神让我又退缩了。舅妈却向我招招手, 给我多夹了一次菜。

饭后母亲去看大姨妈,与我同岁的三舅家大儿子拉着我去逛街。在南寺街西口看到有炒货店、牛肉面馆,一路向东两旁有商场、学校、药店、钟表店、饭店、旅馆及住户人家,三舅和舅妈上班的服装厂也在这条街上。街东端折右向南,见到一家照相馆和一座高门楼、大房子的电影院。一路街景,让我十分留恋。回到三舅家, 母亲说我们该回去了。我鼻子酸酸的, 泪水暗盈,竟舍不得离开了。

(五)

在我十多岁时的一年春节,母亲领着我到了住在小城三条巷的大姨妈家中。姨妈家在小巷东段南侧一处砖瓦房里,三间小屋分住两户。进屋第一眼看到大姨妈,觉得与母亲十分相像,顿时就有了一种亲近感。姨妈见我长得白净,很是喜欢。中餐后她对母亲说,让儿子住两夜吧!再送他回去。母亲同意了,临出门时拉起我的小手,叮嘱我要听姨妈的话。我追入巷中,目送母亲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巷口。

大姨妈三儿子已在读中学,我叫他三表哥。三表哥见我有些怯生,便让我跟他出去玩。走入巷中,见这巷道砂石散砖路面,两旁多旧式青砖灰瓦房。巷口西端的市河,宽不过两丈,南北向延伸;临岸两边房屋老旧,斑驳的墙头开着老式木窗,北侧岸边有窄小石板道和近水石阶。三条巷往北是二条巷、一条巷,往南有四条巷、五条巷和竹巷,都西临市河,东连东大街,巷间又有窄巷相通。二条巷中段北侧有一处青石门楼的老房,门楣上雕着花鸟图案, 入门内便见一天井,青砖铺地,两边厢房开着旧式花格门窗。街巷中随处可见粉墙驳落、青灰瓦楞、马头山墙的老房, 窄巷藏着深院,住着寻常人家。

出姨妈家的南面小门,有一处院落,是两巷间的散场空地。院中一独栋瓦房,三面青黑砖墙,面南木质门窗和一条走廊;西侧有口老井,棱形井台高出地面, 井边有棵大泡桐树,枝条丫叉在井口之上。三表哥说,这房子以前住着一个有钱的老地主,井也是他家的。我好奇地打量了一番,觉得房子很漂亮。走到井台边,圆圆的井口勒出道道凹槽,井壁绿苔暗黑,井底闪动幽亮的水光。三表哥拿起井边一只拴着粗绳的铁桶放入井中,用手摇晃几下再慢慢拉上地面。我看到了一桶还在晃荡着的清汪汪的凉水,伸出小手捧起清水,那水竟温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