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红薯与窖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2-11-25 16:17:29

□檀结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人家都挖有存放红薯的地窖,可谓农家自建的粮仓。那一个又一个的红薯窖,不仅仅是收获的喜悦,更是生命的希冀。它帮助农人度过了许多困苦的日子,伴过了那段漫长而又艰辛的岁月,农人因而对其有着特别的感情。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人一直就有种红薯的习惯。大集体时,每家每户都会从生产队里分到许多的红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收的红薯更多。红薯不像其他农作物那样易受旱涝,而且对土壤和肥料的要求也比较低,基本上年年丰收,这也是当年农民热衷种红薯的一个主要因素。每到夏季,田野里的红薯藤和叶子将大片的农地覆盖得严严实实,葱绿绿一片。深秋时节,那些葱绿的红薯藤和叶子被寒霜侵蚀成紫色,其根部的土被撑得鼓胀暴裂,裂缝中红通可爱的红薯若隐若现,这意味着红薯可以收获了。农人们先将地面上的红薯藤割断并清理出地块,接着用牛耕犁或用铁镢头刨挖,一个个硕大的红薯带着泥土的气息,横七竖八地躺在地面上,煞是好看。对于庄稼人来说,这一年,最踏实的收获与希望莫过于这满地的红薯,他们的脸上漾满了丰收的喜悦。

红薯收获后,每家都要将那些小的和带伤的挑选出来,切成红薯片晒干或磨成红薯粉,其余的都要放到红薯窖里储存起来。因为红薯最怕受冻,受冻就容易腐烂。在凛冽的冬天,地面上寒气逼人,而红薯窖里却温暖如春,红薯在这样的温度里,既安全又保鲜,一直到第二年春天都不会变质。

挖红薯窖不需什么技术要求,但耗体力。有院子的人家就在院子里挖,没有院子的人家就在门前选择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挖。挖红薯窖就像打井一样,用一把短柄铁锹一层一层地往下挖,挖松的土用一个小箩筐一筐一筐地往上拉。窖里窖外,新挖的泥土湿润温馨,气息氤氲。刚开始挖的时候,只需一个人就行,挖满了一筐土,端起来往窖外倒;待挖到一人多深时,窖口必须要有一个人拉土上来,这样循环反复,直到挖好为止。一个红薯窖一般三四天就能挖好。  

红薯窖一般挖有三四米深,约容得下二三千斤红薯,红薯多的人家,红薯窖也就相应地挖深一点。有的人家怕挖深了不安全,也不便于取红薯,就再另选地挖一口窖。红薯窖的窖壁上都挖有脚蹬的坑窝,以供人上下。当窖挖到一半深的时候,要逐渐扩大圆壁范围,使窖形成大肚子状,这样就可以容得下更多的红薯。窖口则要略高于地面,并用一块石板或一口废旧的铁锅罩着,防止雨水流入窖内,也防止孩子们戏耍时跌进窖里。

红薯下窖前,必须在窖底撒上一层干沙,待放几层红薯,又接着撒些,或者烧点草木灰垫在窖底,以起除湿恒温作用。下窖取红薯并不算麻烦,大多都是大人脚蹬在窖壁的坑窝里,两手撑住窖壁,三下两下就下去了;然后借助窖口射进的光亮,将红薯一个个捡进篮子,捡满了又三上两上上来了,接着用事先系在篮子上的绳子,将红薯拉到地面上来。当红薯吃得剩下不多时,一个人上下很困难,这时候,得用一个小长梯放进窖里。有的人却别出心裁,将一根粗长的麻绳拴在孩子的腰间,小心翼翼地将其放进窖里,再吊下个篮子,红薯捡满了就拉上来,然后再将小孩拉上来。孩子们最喜欢那种像荡秋千一样晃悠悠的感觉,个个都是欢蹦活跳,乐不可支。  

在过去那些艰苦年代里,红薯是人们用以果腹的主要食物,烧红薯、蒸红薯、熬红薯粥,几乎餐餐都少不了。因为很少有别的食物,有红薯填饱肚子,农人也就心满意足了。刚蒸好的红薯甜甜的,绵绵的,粉嘟嘟的,即使没有菜也能吃个饱。寒冷的冬天冻得人缩手缩脚,幼小的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捧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边吃边站在墙根晒太阳,不一会身子就暖和多了。当锅里在蒸红薯时,我却喜欢在灶膛旁边塞进几根红薯,待锅里的红薯蒸好了,灶里的红薯也熟了,还未吃到嘴里,一股诱人的香味就扑鼻而来。有时在上学前,我还偷偷放两根红薯到温烫的灶灰里,等放学回来,掏出来一阵狼吞虎咽,灶灰把嘴弄得漆黑,惹得全家人都笑弯了腰。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如今,农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红薯的人越来越少了,红薯窖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栖居在小城,没有了自己的土地、自家种的红薯,再相见,已在异乡。每当我从市场上买回红薯时,心中总是升腾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令人心酸的年代,想起那些慰藉人心的红薯,想起红薯窖蕴含的那些欢乐、温暖的故事。